千年潭门的砗磲寓言:爆炸式发展过后戛然而止(图)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5-02 14:24:30
分享

千年潭门的砗磲寓言:爆炸式发展过后戛然而止(图)

  苏州来的雕工此前每月收入高达万元

  迁徙而至的加工大军

  作为土生土长的潭门人,付贵20岁那年就跟随父辈的脚步出海打鱼。海上的日子充斥着危险,让付贵至今都不愿意再去回想,“浪像山一样打过来,甲板上全是水,太可怕了。”2003年前后,经历过两次差点危及生命的海上风暴后,付贵对出海打鱼心生退意。也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砗磲加工,并于2011年建起了自己的砗磲加工厂,磨珠、雕刻等加工工艺一应俱全。

  潭门渔民之间流传着一本名叫“更路簿”的册子。这是一部老船长间代代相传的航海地图,记载了南海一带每一处暗礁的准确位置。正是因为“更路簿”的存在,潭门的渔民得以比其他地方的渔民更加了解南海,而砗磲就恰好生长在这片海域中。

  如今,整个潭门镇还保留着200多艘渔船,捕捞仍是当地主业之一。但参与捕捞的却不仅仅只有潭门人。当地人说,现在的潭门只有船长大多是本地人,真正从事打捞的却是湖南人比较多。这些湖南人韧性好、肯吃苦,是船长们最喜欢聘用的船员。

  鼎盛时期,付贵的工厂里曾有两三百名工人。而现在,工厂里只剩下十几人。曾经月薪上万、厂家争相聘请的雕刻师傅们,一些回了家,另一些则去了其他地方进行玉石等工艺品的雕刻。

  付贵提到的雕刻师傅,是近年来潭门外来人口的主要组成之一。2013年,砗磲制品突然在工艺品收藏界异军突起,广受追捧。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工艺品加工工人。海南砗磲协会常务副会长符永贵介绍说,一年前整个潭门镇大约有2万人从事与砗磲相关的产业,其中外地人就占了一半。

  这些外来人员中最受追捧的当属雕刻师傅。这些来自河南南阳、江苏苏州的手艺人,雕工普通的每月工资也可拿到万元以上,水平稍高的每月赚四五万元不成问题。符永贵说,正是因为这些雕刻师傅的到来,潭门的砗磲才逐渐走向了精加工,不仅带动了砗磲的价格,也教会了不少当地人雕刻的手艺。

  除了雕刻师傅,湛江人也是砗磲加工中不可缺少的群体。他们擅长通过打磨、抛光来加工手链、手镯等产品,在潭门开了众多“圆珠厂”。从业者不仅都是广东湛江人,甚至大多来自张明和张亮的老家——雷州流沙镇。

  两兄弟此前在三亚销售珍珠,后来看到潭门砗磲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便决定来潭门发展。张明介绍说,家乡流沙镇曾是中国著名的珍珠产地,并享有“中国南珠出流沙”的盛名。也因此,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从事珍珠的加工。有了这样的加工经验,雷州人做起砗磲珠子的加工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

  如今,张明兄弟俩已经习惯了在潭门的生活,妻儿也被接到了这里。在张明看来,潭门与雷州,方言相似气候相近,因此很容易适应。但除了气候和方言,潭门本地人的朴实,才是促使他们当时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无论他们对潭门的评价多高,现在都要面临是否和他人一样继续迁徙别处的选择。除了禁令之下很难再卖出东西外,越来越难买到砗磲原料也是张明和张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