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海南医科大学西英格兰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50名国际学生开展专题学习座谈会,集中学习复信青年汉学家重要精神。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学习感悟,海南医科大学第三联合(护理与西英联合)党委副书记徐芳芳出席座谈并讲话。
座谈会上,全体国际学生深入学习复信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其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殷切期望,进一步明确青年一代在文明对话中的责任担当。
来自巴基斯坦的大四学生刘畅(Rehman Haseeb Ur)率先发言。他表示,在海南医科大学的四年求学时光里,不仅系统学习了医学专业知识,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作为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给青年汉学家的回信,让我心里又感动又受鼓舞。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学汉语,想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和现在的发展。我觉得,汉学不只是读书做学问,更是连接中巴人民心灵的纽带。中国国家领导人肯定了我们青年汉学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这让我更明白:不管是翻译中国诗词、给家乡人讲中国乡村的变化,还是介绍儒家思想,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促进两国文化互相了解。”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狄飞鸿(Diaz Gerald Palese Siombo)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一年的收获:“从只会说‘你好’到能交流专业知识,汉语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语言是连接心意的桥梁,熟练掌握中文能打破沟通隔阂、收获真挚情谊。”
柬埔寨学生宋碧妮(Svay Kunth Pidor)介绍说:“我曾祖父是中国人,所以我很早开始了中文启蒙。作为柬埔寨留学生,学汉语既方便和当地朋友深聊,也能更好地对接中柬商贸、文化合作机遇,还能借汉语读懂两国文化里的共通智慧,实用又有意义。 ”
入学仅两个月的加纳学生荣华(Ahiataku Louis Mawulikplim)和尼日利亚学生伊森(Ajayi Isaiah Ayooluwatomiwa)虽初到中国,却已深深感受到校园的包容氛围。他们表示,复信精神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未来将努力精进医学专业知识与汉语能力,争做两国文化交流的“小小使者”,搭建起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
苏丹学生玉兰(Azza Moatz Hussein Ahmed)说:“学习中文及其文化就像打开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窗户。它让你能够通过语言、历史和传统感受中国的脉搏。”
老挝学生康善(Chongchuekengthor Kaoxoua)、也门实习生张新(Al-Malawi Abdulrahman Ahmed Ali)也分别从文化传承、青年责任等角度分享感悟,一致认为青年应主动搭建文明沟通的桥梁,为中外友好贡献力量。
徐芳芳在总结讲话中向国际学生表达了三层心意:一是感动于同学们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主动探寻,大家以实际行动搭建起文化互通的桥梁,让校园里的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真诚与温度;二是感慨于青年一代在文明交流中的积极作为,不同国家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彰显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让人对中外友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三是感谢同学们选择海南医科大学,学院将持续优化学习生活环境,搭建优质文化交流平台,助力大家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海南自贸港国际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活力。
此次专题学习座谈会,不仅让国际学生干部深刻领会了复信的精神内涵,更激发了他们参与文明交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传播本国文化、积极探寻中国文化精髓,以青春之力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国际人文交流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编辑:陈博文 通讯员:虞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