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主办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共探文明互鉴与自贸港文化赋能

海南大学主办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共探文明互鉴与自贸港文化赋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2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澄江水缓,椰风轻拂。千年前,苏东坡自惠州再贬海南,乘舟抵澄迈东水港,沿江而上,于通潮阁畔登岸;千年后,人们循着他的足迹,再次汇聚于此。

11月8日,由海南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幕。来自海内外的苏学学者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共话东坡文化的永恒魅力。

东坡海南,命运共融

作为贬谪最偏远之地,当时的海南自然条件艰苦。“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身处逆境,苏东坡却以顽强的意志、阔大的境界,摆脱“小我”之缚而跃升到“大我”的境界,超越物质苦难,从容应对当下的困顿。他开学宫、育弟子、兴医药、劝农耕,开创了海南文明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也揭开了海南文明发展史的崭新篇章。以至后人在评价东坡先生的这段经历时,常发出“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

东坡造福海南,海南亦成就东坡。苏东坡谪居海南三年期间,他以在海南的深刻体悟,写下“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的至理名言,印证了海南是他淬炼人生、获得“美好”的关键之地。在海南期间,苏东坡不仅完成了“海南三书”、“和陶诗”的宏大创作,更完成了以自然为底色的人生境界的终极升华。这场双向奔赴,让东坡与海南成为互相成就的命运共同体。

文脉千载,精神常新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来则安,既安则居,既居则家。苏东坡将初来乍到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和物质匮乏的绝望,转变为了痛定思痛后的沉思和长久之计下的理智。

时移世易,苏东坡虽已逝,但他在逆境中所展现的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仍融入、诠释并点化着日常生活,让当代青年在了解东坡文化的内涵时,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归宿。

广西大学教授李寅生在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东坡文学分论坛中分享道:“苏东坡的一生,遭遇了各种人生的不幸,但他依然能够以幽默谐谑的态度面对困境。”在他看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源自其坚韧与豁达,即便身处逆境,亦不减对生活的热忱。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昝婷看来,年轻人在东坡诗词中所寻觅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文学知识,更是一种在压力之下依然能够保持从容与内心自洽的生活方式。她说:“苏轼诗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热爱与豁达,极易引起青年一代的共鸣,促使他们热爱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辛苦与磨难。”

思想交汇,学术共鸣

“这已是我第二次参加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与往届相比,本届吸引了更多学者,议题也更丰富多元,令我收获颇丰。这次论坛不仅提升了海南东坡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更成功擦亮了这张‘文化走出去’的海南名片。”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青年教师谢安松说道。

本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共收到139篇学术论文,学者们以“海南之于东坡”为主题,就“东坡与海南”“东坡经学与思想”“东坡文化海外传播”“东坡文学”“东坡书画”5个主题进行思想碰撞。

来自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肖超颖说:“周泉根教授所分享的《子瞻〈论语说〉取子由〈略解〉“十之二三”考》一文,令我深感共鸣。周教授于三苏经学的草蛇灰线中觅得苏氏兄弟学问淹博宏通之洞见,拓宽了东坡文化与三苏家学的文献研究视角。”

“这次论坛让我耳目一新,通过开放而富有深度的讨论,不仅使苏轼的形象更加鲜活多元,更推动了东坡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希平看来,此次论坛在促进东坡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为海南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艺荟萃,文化新生

本届论坛以学术为骨、以文化为魂,在思想交流之外,更以丰富的文艺活动展现出东坡文化独特的精神魅力与时代风貌。

东坡雅集活动继承古代“寿苏会”的传统精神,以书法、绘画、吟诵等多种形式纪念东坡。来自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教授金炳基说:“本次论坛安排得非常好,尤其是7号晚的东坡雅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中国书法展示与传统乐器演奏,又有歌曲演唱。我们参会者深受感动,不仅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感到收获颇丰。”

“无妄无垢,无病无疚,惟我心安,俯仰无忧……”当中国首部AI概念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接近尾声,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很荣幸受邀参加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不仅分享到学术大餐,也被投喂了艺术大餐。音乐剧《心安东坡》挖掘了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三年的生活经历,文化‘浓度’很高,艺术‘浓度’很高,让人沉浸其中。”来自西南大学青年教师张志杰赞叹道。

在东坡行迹遗址考察活动中,参会者们踏上了追寻东坡足迹的旅程,与东坡先生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能参加这次东坡先生行迹重访活动,我特别兴奋。书里看到的通潮阁、罗驿村此刻就在眼前,仿佛能想见东坡的身影。这是苏轼一生最远的旅行,对东坡文化有特别的意义,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去儋州看看。”在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方圆圆看来,追寻东坡足迹,不只是一次行走,更是一次与文化与精神的深度对话。

共襄盛会,载誉所归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在论坛外,一群身着白衣的青年穿梭在论坛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机场的迎宾大厅,还是论坛的会场内外,都能看到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在本次论坛中,海南大学东坡中心硕士研究生闫冉主要负责前台签到以及引导专家入住工作,她说:“这次论坛办得很盛大,我看见了各种文化的碰撞,也为全世界对中国文学、东坡文化的喜爱而感到开心与自豪。虽然工作过程中略显忙碌辛苦,但当听到嘉宾们对我们的肯定与赞许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无比的荣耀。”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教授索嘉威为论坛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看来,本届论坛的学术水平非常高,涌现出众多新颖见解,与会者的交流氛围愉悦而自然。接待及会务安排周到细致,他对海南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2024年11月,我们开始筹备本论坛,历经一年的精心准备。由于本次会议规模庞大、活动安排密集、参与学者众多,我们在接机、信息沟通等方面也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在多方的鼎力支持与辛勤付出下,我们最终逐一克服了所有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保障工作,也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研究员王睿分享道。

“无限春风来海上”,从历史传承到哲学思辨,从本土根脉到国际传播,一年精心筹备与群策群力的坚守,凝聚成一场高水平、高口碑的文化盛会,在展现海南东坡文化凝聚力和新时代风采的同时,为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滋养与不竭的动力。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编辑:陈博文 通讯员:王一钦、梁淑仪、邱采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