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加快推进“蓝色粮仓”国家战略建设的重要时期,一群来自海南大学的青年学子交出了亮眼答卷。近日,海南大学一支跨学科学生团队凭借“金鲳鱼陆基反季节高效繁育”项目,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金奖,以科技创新破解水产养殖产业痛点,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项目负责人张殷思彤与项目指导老师宋飞彪对海上网箱养殖和陆基养殖金鲳亲本的生长状态进行讨论)
项目负责人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2023级水产养殖学的张殷思彤与金鲳鱼的结缘,始于一次社会调研。2023年12月起,在深入了解海南多家金鲳鱼养殖企业后,她发现:海南拥有规模庞大的金鲳鱼苗种产业,但受自然繁殖周期限制,苗种供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短缺”。每年2—3月,市场上金鲳苗种一苗难求,而4—5月份才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剧烈,这一发现让她萌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
(团队成员与老师在实验室进行采样)
在导师宋飞彪副教授的指导下,张殷思彤组建了一支涵盖了工商管理、会计学、化学、水产养殖学等多专业的团队,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于浩然担任项目合伙人。
这支跨学科团队在初期经历了专业思维差异的“摩擦期”。张殷思彤回忆,在备赛期间,团队曾就如何呈现一项复杂技术产生分歧。通过定期沟通和模拟演练,他们最终找到了既准确体现技术内核、又易于理解的平衡点,让跨学科背景从挑战转化为优势。
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谢小峰表示:“学校三大改革为跨学科团队组建提供制度保障:完全学分制打破专业壁垒,协同中心整合学科资源,书院制促进师生深度互动。本次创新大赛突围获得金奖的团队就是以此为基础建设的20支创新创业重点团队之一,这证明了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团队通过高效催产获得的反季节金鲳鱼)
据介绍,近年来,学校获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创始高校之一等。学生团队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等国内国际大赛奖励。2024年,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同比增长67%,国家级一等奖奖项同比增长90%。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金鲳鱼亲本从海洋环境转移到陆基系统后,出现了严重的应激反应与病害问题,“亲本全军覆没”的情况屡屡发生。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想要放弃。”团队成员张书言坦言。但导师和合作企业的鼓励,以及团队“再试一次”的执着,支撑他们走过了最黑暗的阶段。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团队对水体温度、盐度、饵料配比等环境条件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系统性探索。在大量实验数据支撑下,他们最终建立起稳定的亲本陆基养殖方案。亲本成功“上岸”后,团队又面临育苗产量低的难题。成员们日复一日蹲在育苗池边,记录生长情况,优化饵料策略,通过上百次实验,创新出完善的“高密度小水体育苗技术”:传统室外土塘育苗水体大、难管理,依赖天气且成活率低。而高密度小水体育苗技术,将鱼苗置于室内池培育,水体小,便于精细管理。培育者能够及时调控水环境、精准投喂饵料,让鱼苗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同时,小水体方便多次筛苗,确保苗种规格整齐。最终显著提高成活率,实现稳定高产。
这一技术的创新,为反季节苗种批量供应奠定基础。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来自集体的温暖。”团队成员曲婧回忆到。最难忘的是国赛前夜,海南大学所有参赛团队自发聚集在会议室,抛开竞争关系互相打磨讲稿。这种来自集体的互助,这份超越竞争的情谊,也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珍贵的记忆。
将近两年的坚持结出了硕果。团队成功构建了“亲本陆基驯化—反季节催产—高密度育苗”一体化技术体系,实现了金鲳鱼陆基反季节批量育苗。项目期间,团队共获3项专利授权、5项专利受理,发表SCI论文2篇,累计获得2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
(团队通过高效催产获得的反季节金鲳鱼)
回顾征程,团队成员特别感谢学校、导师和合作企业的支持。“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场地、项目资金和多轮专家辅导;导师从实验设计到技术突破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合作企业为我们低价提供亲本和养殖场地。”团队负责人于浩然提到。对于未来,团队和学弟学妹分享心得体会:“保持好奇,深入产业,敢于跨界,坚持热爱。金鲳虽小,却承载着‘蓝色粮仓’的大梦想。希望学弟学妹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鱼’。”
在海南建设“蓝色粮仓”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这群海大学子用科技创新回应时代召唤,展现了当代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次赛事的成功,更彰显了当代青年扎根实践、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吴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