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米烂非遗活动创新玩:青年共创+沉浸体验,让百年小吃“圈粉”年轻人

儋州米烂非遗活动创新玩:青年共创+沉浸体验,让百年小吃“圈粉”年轻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09: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日至2日,儋州市青年文化创意园内人潮涌动,以“成长陪伴的味道 非遗美食情意长”为主题的2025年海南粉烹制技艺(儋州米烂制作技艺)展示活动火热开展。这场以“青年共创”为内核的非遗盛宴,通过“技艺解密+沉浸体验+艺术共创”的创新模式,让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小吃焕发时代生机,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潮流的文化桥梁。

匠心传承:“舌尖上的非遗密码”

在儋州,从清晨的早点摊到午后的食铺,一碗米烂总是不可或缺。它不仅是地道小吃,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堪称儋州饮食的“活名片”。

米烂是一种以粳米为主料的传统米线,其名源于“将米磨烂成浆”的关键工序。制作时需选用饱满洁白的优质珍珠米,经井水长时间浸泡,再以石磨细碾成浆。随后滤水、蒸团、捶打,最后借助传统木具压成细线,在沸水中定型煮熟,过冷水后即成爽滑米烂。其风味精髓更在于丰富的配料体系:“大料”包括蒜头油、肉干丝、花生、鱿鱼丝等;“小料”则有葱花、辣椒、酱醋等提味。尤其是蒜头油的熬制,火候分寸之间,决定香气的浓淡与层次。

作为儋州人最钟爱的食物之一,米烂已深深融入地方生活,也成为游客体验儋州味道的必选。一碗米烂,一勺热汤,入口的是软滑酥脆交织的滋味,流淌的更是这座城市深厚而温暖的文化温度。

活动首日,儋州青年厨师团队开启“米烂制作全流程解密”。主厨符业多现场讲解米烂的制作过程是从选米、磨浆到压制成型的每一道工序。他说:“米烂制作的精髓在于‘慢工出细活’,大米的浸泡时间、米浆的细腻程度、捶打的力道与节奏,都直接影响到成品的口感。通过举办这样的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

多元体验:从舌尖到指尖的非遗浸润

活动现场设置多个互动区域,让市民游客全方位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在“人人都是美食家”品鉴区,地道儋州米烂引来阵阵赞叹。为品尝这一风味,美食爱好者李洪涛专程从海口赶来。他在分享中谈到,儋州米烂口感软滑带韧,配料层次丰富,每一口都是对儋州饮食文化的深度体验,它让“非遗”变得可亲、可感、可品尝。

现场特别设置的“小小非遗传承人”儿童DIY区域,通过简化而有趣的操作步骤,让孩子们亲手参与制作,在劳动与趣味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本次活动还创新融入涂鸦艺术元素,邀请青年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围绕米烂制作场景进行创作。美术爱好者许子妮说,她在品尝米烂之余,还绘制了儋州米烂与粽子的图画,通过这次体验,她了解到米烂不仅是地方风味,更是承载着饮食文化与民间记忆的情感纽带。它连通的不仅是味觉,更是一代代人的共同成长记忆,是一种活态传承。

海南优秀青年画家羊小胜在活动中展示由本人创作的“东坡木屐”文创产品,木屐鞋面绘以海南风情的椰子树和非遗美食图案。他说,这不仅是传统工艺与地方特色元素的结合,更旨在让非遗文化与传统技艺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

本次活动还同步展销了儋州雅星镇红岭绿橙,“那大好米”等农副产品,实现非遗传承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那大好米”的品牌代表相关负责人认为,儋州米烂的精髓在于对原料的极致讲究。“那大好米”从品种选择到种植加工都严格把控,确保大米的清香软糯,这正是制作好米烂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儋州优质的农副产品,让一碗地道的米烂,成为连接非遗文化与现代农业的纽带。

文化赋能:非遗传承的儋州创新实践

海南粉烹制技艺(儋州米烂制作技艺)在儋州民间广泛流传。2023年,该制作技艺被列入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儋州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儋州市已建立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40个,其中,国家级2个,分别为儋州调声和海盐晒制技艺;省级10个,市级28个。

“儋州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儋州市文化馆非遗工作部主任王孔智介绍,此次展示活动通过“技艺可视化、体验场景化、传播年轻化”的实践,推动儋州米烂制作技艺从传统式的“历史文本”与“博物馆式”展示中“拉回”到现实文化旅游生活场景。未来,将持续探索“非遗+青年”创新路径,让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光彩。

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儋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儋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的非遗+文旅新内容、新场景、新业态,助推儋洋一体化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儋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指导,儋州市文化馆、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并得到共青团儋州市委员会,儋州市妇女联合会,儋州市政协委员界别联系群众工作站(新闻出版界)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