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五届世界食事论坛在海南海口开幕。本届论坛以“以食学整体解决食物系统问题”为主题,汇聚全球专家共商食事治理大计。论坛正式发布《全球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报告(2025)》,标志着食学理论从学术共识迈向实践行动,为落实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提供了具体路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十周年之际,全球仍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超20亿人遭受隐性饥饿、约30亿人受食品安全威胁,同时三分之一食物被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杨小波在发言中指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13项与“食事”密切相关,食事问题解决不好,2030年议程就难以实现。他强调,食学作为整合“食者、食物、食序”的整体性知识体系,为全球食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首次系统提出“五食”需求理论,即食温饱、食丰富、食安全、食长寿、食持续。他表示,全球80亿人共同面临这五层次需求,亟需通过全球治理实现食物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可持续利用。
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在发言中列举数据称,全球有8.2亿饥饿人口、8亿肥胖者,且每年受污染食品导致6亿人患病。他强调,食物系统需要覆盖全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食学正提供了这样的框架。
联合国经社部司长朱巨望肯定了中国在推动食事问题整体解决上的努力,并指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的“食学整体性原则”为应对全球挑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提出四项行动建议:重建评估体系、强化国际协作、推动公众参与、共建食学体系。他强调,只有让食物系统健康,才有人体与地球生态的健康。
国务院原参事张纲则建议推动食学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科体系、设立国际食事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使世界食事论坛成为联合国相关机制,以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本届论坛由全球115国专家共同编制的报告,确立了“三年三步走”实施路径,从问题梳理到指数构建,再到长远治理方案,展现了食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落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食学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韧性的全球食物秩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郑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