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9日,海南省琼剧院携原创琼剧《黄道婆》开启“金秋沪浙行”文化交流活动。这场横跨上海、浙江两地的“文化远行”,不仅是琼剧首次登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展演舞台,更是该地方剧种时隔十年再度亮相中国戏剧节,为自贸港文化“走出去”写下生动注脚。
此次活动以“黄道婆文化回家”为主题,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文联主办。170余名演职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纪念园瞻仰、高校交流、剧场展演、非遗市集、社区科普等多元化环节,构建起“戏剧+非遗+科普+体验”的立体传播模式。在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海南黎锦与上海乌泥泾棉纺技艺实现“双非遗”联动;走进东华大学,非遗市集与校园演出相映成趣;亮相温州中国戏剧节,琼剧与多地剧种同台竞艺,让南海文化与东海文明实现深度对话。
作为琼剧创新发展的代表作,《黄道婆》打破传统“才子佳人”叙事框架,以黄道婆改良纺织技术、造福百姓的人生历程为主线,生动展现这位“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核。剧组深入海南乐东乡野采风,在舞美设计中融入椰林、五指山等海岛意象,音乐创作融合崖州民歌、黎族小调与沪语童谣,更成功复原多个濒危琼剧曲牌,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审美的艺术风格。演出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川媚等演员以精湛表演,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怒海断魂”等场次多次引发观众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据统计,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依托“全媒融合、分层传达”宣传策略,累计生成报道链接超160条,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次,上海电台专题访谈收听人数达26.5万,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力得到充分彰显。观众群体跨越年龄与地域界限,大学生认为这是“对劳动者的崇高致敬”,老年观众即便听不懂方言也“读懂了坚守与大爱”,外国观众则感慨“情感共鸣无国界”。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表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传承非遗,既要坚守琼剧唱腔程式的“本味”,更要拓展题材与艺术语汇的“新境”。此次沪浙巡演恰逢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前夕,琼剧以文化为帆、以非遗为舵,完成了一次象征性的“精神出关”。未来,琼剧将继续以声音为梭、信念为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让地方戏曲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戏剧院教授罗怀臻评价,《黄道婆》的巡演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返乡”;非遗保护专家游明元则认为,该剧“守住了琼剧本味,让非遗在舞台上真正活了起来”。随着此次“金秋沪浙行”圆满收官,琼剧这一诞生于南海之滨的地方剧种,正以更具时代活力的姿态,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书写新的篇章。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