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瑶光观礼台,碧海、蓝天与椰林相映成趣。一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挺拔矗立,箭体上的五星红旗与“中国航天”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千余名中外师生齐聚于此,在见证火箭发射的震撼瞬间中,开启了一堂独具特色的“开学思政第一课”。
现场直击:见证国之重器
随着“5,4,3,2,1!点火!起飞!”的倒计时声响彻观礼区,巨大的轰鸣声撕裂长空,橘红色烈焰喷涌而出,火箭携着强劲推力直刺云霄。瑶光观礼台上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与掌声,不少学生激动地跳跃、呐喊、拍照,眼眶湿润。亲身感受这一过程,让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国之重器的力量,真切领悟航天精神的内涵。
专业解读:深化理论认知
活动现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总研究师吴宝元应邀走进瑶光观礼台,为师生带来《航天动力解码》主题讲座。“发动机有哪些类型?”“火箭发动机与航空发动机有何区别?”“嫦娥六号任务使用了哪些液体发动机?”吴宝元以专业而生动的方式,解密航天动力背后的科学原理,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航天科普盛宴,让大家从“见证发射”的视觉震撼,深入到对祖国航天事业背后“科技报国、精益求精”精神的理解,为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增添专业厚度与思想深度。
精心组织:确保活动成效
作为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精心策划的“开学思政第一课”,此次活动如同一次精准的“航天发射”。该校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多部门协同配合,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方案,培训学生志愿者负责引导、翻译等工作,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活动期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引导总结,推动将国家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切身感受,将抽象理论说教转化为鲜活情感体验,将外在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认同。
国际视野:搭建文化桥梁
值得关注的是,51名外籍师生的参与,让这堂思政大课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却同样对宇宙探索充满好奇、对中国航天成就满怀敬佩。多语种志愿者与外籍师生结对充当“文化桥梁”,外籍师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航天故事,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航天理念。这一过程中,中国学生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育人成效:激发青春力量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蕴含丰富育人元素。同学们纷纷表示,航天发射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展示,为大家带来生动的爱国教育,让大家真切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现场观摩让他们更加直观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会到航天工程背后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的匠心与攻关精神;航天工作者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也在此次活动中淬炼了师生的理想信念。
示范意义:探索育人新路径
“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思政第一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报国志向,有助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弘扬航天精神,并转化为钻研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的实际行动,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局。”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大思政课”并擘画“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蓝图,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依托毗邻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区位优势,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与自身多语种、国际化办学特色,围绕航天产业新打造“航天+”专业集群,通过“沉浸式”“体验式”“行走式”教学,让思政教育真正地“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实现“专业+思想”双向提升。
这堂在海天之间开展的思政课,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深挖文昌航天特色资源,坚持知行合一、融合专业特色、拓展国际视野、强化组织保障的做法,探索出“专业+思政”“语言+国情”“文化+科技”的融合育人新路径,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范本。
(作者: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飞)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