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记海南大学教师于赫的思政育人之路

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记海南大学教师于赫的思政育人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18: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阳光洒满教室,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赫的目光掠过一张张年轻面庞,将思政“大道理”化作生动表达。从实现海南省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的历史性突破,到获评全省优秀思政课教师,于赫以热忱为桥,让思政“小课堂”深度连接社会“大课堂”,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践行育人初心。

“传递正能量,是我选择教育的起点。”于赫与教育事业的结缘,始于学生时代辅导员的一句箴言:“辅导员不仅是事务管理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硕士毕业后,她留在海南大学担任辅导员,后成长为专职思政课教师。

为上好首堂思政课,于赫反复打磨内容、模拟教学场景,却仍在站上讲台时感到紧张。课后复盘,她直面“知识点输出不清晰、案例讲解不生动、互动率不高”的问题,从此开启精进之路——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紧跟时政热点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巧用教具让抽象知识直观化,探索“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元方法,在“教学相长”中稳步成长。

如何让思政课脱离“照本宣科”,让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是于赫长期探索的课题。最终,她形成“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授课时引入大量本土案例,为抽象知识注入“烟火气”;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引导主动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关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理论精髓。

2023年,于赫带着这套教学方法征战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面对“短时间准备16个学时内容,20分钟内讲得深入浅出”的挑战,她制定周密计划,反复打磨授课内容、开展模拟教学,结合同事与专家意见调整课件、语速和表达。决赛中抽到不熟悉的专题时,她凭借扎实积累迅速梳理思路,最终斩获一等奖,实现海南在该赛事上的突破。“这段经历让我更懂教学,也更坚定了传递‘正能量’的初心。”于赫说。

作为团中央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于赫的足迹遍布基层。在仲恺乡农民协会旧址,老党员讲述先辈冒死掩护革命战士的往事,让她对“红色基因”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宣讲不只是传理论,更是传红色故事。”每次宣讲前,她都会根据对象和方式定制材料;而基层见闻,也成为她思政课的“活素材”,让红色教育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此外,于赫还承担《古琴艺术鉴赏与技法初阶》选修课教学、担任古琴协会指导老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她探索学科融合路径,为思政课增添“艺术色彩”;同时,通过与学生的深度接触,精准把握他们的需求与兴趣,实现因材施教。

从辅导员到教学能手,从思政教师到红色宣讲员,于赫以初心为笔、坚守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新学年启幕,校园迎来新一批青春身影,于赫也将再次走上讲台,为他们开启大学第一堂思政课。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于博缘 廖丹丹 王一钦 符涛)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