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6日,海南大学“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调研团跨越山海,纵贯泰国北部清迈、中部曼谷、南部宋卡三大区域,走进清迈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宋卡王子大学,以“沉浸式体验”为纽带,搭建起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展示平台,与泰国青年共赴一场文化之约,在互动交流中厚植友谊,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注入青春活力。
在朱拉隆功大学,调研团精心设置的宣传摊位,成为展示中国发展与文化魅力的窗口。展示区内,成员们为当地学生讲解着一张张照片背后的中国故事和“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无论是DeepSeek等新技术发展,还是绿色发展理论实践,中国新发展的画卷在当地学子面前徐徐展开。交流区的心愿便签纸,更记录着泰国青年对中国的好奇与中泰友好的美好期许,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珍贵纪念。
“我的朋友们非常喜欢中国,通过和他们聊天,我得以了解中国,从而开始学习汉语。”来自朱拉隆功大学汉语教育专业的秀茵同学激动地和队员们分享道,“在我们高中,全班36个人,有18个人都选择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当被问到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知,她用三个词回答道:“风景漂亮,交通方便,经济发展。”
面对同样的问题,朱拉隆功大学工程专业Scott的回答则是“科技”。他坦言,平时也经常用DeepSeek来解决数学问题。
互动区域更是人气高涨,调研团精心打造的DIY漆扇制作、海南黎族服饰体验和海南茶点品鉴活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跨文化课堂。在成员们的帮助下,泰国青年专注地为自己的团扇调配漆色,试穿黎族传统服饰,细细品味鹧鸪茶的独特回甘,在“沉浸式”互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各具神韵的漆扇作品和杯盏间氤氲的独特茶香共同构成了“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在泰国南部宋卡王子大学,调研团与十余名泰国学生一道,将海南黎族传统图腾与刻纸艺术融合,用刻刀在红纸上雕琢出甘工鸟、大力神等黎族图腾。“大力神是黎族神话故事里的创世神,也是黎族人民心目中开天辟地的巨人。”团队成员杨秋同步讲述着这些图案背后的民族故事。
“刻纸过程还是有一些难度,需要耐心,但这个过程让我很享受。”来自宋卡王子大学附属中学的Gai分享道。当一幅由中泰青年共同完成的刻纸作品在阳光下透出斑斓光影,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跨越语言的审美共鸣。
从南海之滨到湄南河畔,海南大学“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调研团让中国故事不再成为被讲述的客体,而是由两国青年共同建构的共享记忆。正如调研团队长王攀琦同学所言:“我们希望用“沉浸式传播”的核心策略,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手工艺品、可品尝的风味、可共同完成的作品,在“共做一件事”的轻松氛围中跨越文化传播的隔阂。”他们的实践,既让泰国民众真切触摸到中国魅力,更通过收集当地声音为公共外交研究注入鲜活素材。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为促进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续写中泰友谊新篇章添砖加瓦,生动彰显了中国青年助力国际交流的担当与热忱。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吴宇雅、王怡欣、王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