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新引擎研讨会”在吉隆坡举行,共探区域海洋合作新路径

“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新引擎研讨会”在吉隆坡举行,共探区域海洋合作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4: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领域深化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新引擎研讨会”8月2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及媒体代表共 40 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海洋资源开发、互联互通建设、区域合作路径等议题深入研讨,为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凝聚共识。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CIRD)、中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CFAU)与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MIMA)联合主办,马来亚大学国际和战略研究系协办,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提供支持。

会议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一是“释放海洋资源价值潜力 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产业一体化”,探索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路径;二是“加强智慧港口和绿色航运合作 推动海洋经济互联互通”,助力区域海洋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三是“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平台作用 打造中国—东盟海洋旅游文化经济圈”,挖掘自贸港在区域合作中的枢纽价值。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总干事莫娜丽萨·宾蒂·苏海米发表开幕致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CEP研究院院长杨睿主持开幕式。

迟福林教授介绍,中改院长期以来围绕促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开展了系列研讨。201—2016年,提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2018—2019年,提出建立“岛屿旅游经济共同体”;2021—2023年,提出“以合作引领治理”;2024年,提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他认为,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的共同大市场,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经贸合作、产业转型的大市场。中国—东盟要推动建设以海洋旅游为先导的共同市场,包括海洋旅游共同市场、海洋渔业共同市场、可再生能源资源共同市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共同市场。为此,需要推动形成蓝色经济的共同大市场。例如,推进以港口为重点的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RCEP等经贸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先导构建合作治理规则体系。

莫娜丽萨·宾蒂·苏海米认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仅与中国—东盟日益密切的合作相契合,也体现了双方共同的优先事项:经济增长、安全、可持续性。实施中国-东盟蓝色经济蓝图需要在可持续、高价值海洋领域进行大量且合理配置的投资,需要推进政策与技术创新,需要推动包容与韧性的合作治理和能力建设。

专题一“蓝色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环节由外交学院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福建主持。

菲律宾国际安全研究学会主席班乐义认为,建立一个能够衔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实施框架,为此要尽快达成《南海行为准则》。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提出,面对地缘政治挑战,加强蓝色经济合作,要充分发挥东盟作为重要平台和区域组织的地位。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海洋经济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玛兹丽娜瓦蒂·阿卜杜勒·马吉德建议,利用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东盟旅游平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旅游,更在于建立长期、具有重大意义的伙伴关系,以吸引高价值旅游业,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从而落实两国的蓝色经济合作倡议。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崔绍忠提出,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从海洋科技、海洋旅游、海洋基础设施等领域切入。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达建议,要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在促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先导作用,推进港口互联互通,更好联通中国与东盟渔业市场,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以海洋生态环保为重点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Hexagon Synergy(M)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规划主管尤索夫建议,中国—东盟加强对非法倾倒的监测、报告和执法,推动港口物流区域合作,建立废物处理能力和技术共享,开展跨境合作、相互承认标准和联合执法。

专题二“蓝色经济互联互通的务实举措”环节由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翁忠义主持。

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副校长莫赫德·法兹·阿克尔指出,大学在促进蓝色经济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加强蓝色经济教育、研究、交流等。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鱼类营销组织总干事普里达·扬苏克萨塔波恩指出,泰国正在开展数字渔港建设、航运绿色转型、海产品价值增值等举措以促进蓝色经济发展。未来,要加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降低废物排放,积极发展低碳可持续的渔业产业链供应链。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教授詹金莲认为,东盟蓝色经济非常关键,该区域的合作日益重要。促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尤其是旅游合作,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科研院所、私营部门和政府合作。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海岸与海洋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穆罕默德·努尔·阿里夫·奥斯曼指出,“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ECM)可以将保护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连接跨境生态系统,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中国与东盟OECM的成功案例共享,合作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等能力建设等。马来西亚鲁海丰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斌建议,要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中的作用,重点对口创新和提升基础建设,共同开发新能源潜能,实施气候资源共享计划,构建海洋经济大数据合作平台,合作开发海洋牧场。中改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淳指出,中国—东盟海洋牧场合作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但需要强化标准、法律、政策、价值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开展涉海服务合作,共建海洋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