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涌处,海南大学学子书写海洋保护的青春答卷

南海潮涌处,海南大学学子书写海洋保护的青春答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1 20: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旭日初升,南海之滨的沙滩上已跃动着蓝色身影。海南大学的学子们身着志愿服,沿着海岸线开展净滩宣传活动。这份与海浪相伴的坚守,早已超越一时兴起,成为镌刻在青春里的海洋保护印记。

常态化净滩织密海岸防护网

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风雨中,脚步不曾停歇。海大学子俯身捡拾垃圾的身影,是海岸线上不变的风景。装满垃圾的麻袋,是他们守护海洋的勋章;每一次弯腰,都是对这片蔚蓝的无声承诺。

在白沙门海滩,乘风书院的“禁塑”活动已持续开展143期,每期50名志愿者如“蓝精灵”般穿梭清理,五年来累计参与人数达2500人次。“看到新面孔加入,就觉得干劲更足了。”志愿者们说。活动中,不少游客被感染,从孩童到老人,纷纷加入队伍,在捡拾垃圾的同时了解海洋保护知识。“我们多捡一点,海洋就少一分负担。”2024级乘风书院学生姚诗雪的话语道出大家的心声。

据悉,各书院形成联动网格,定期沟通、优势互补,根据不同海滩特点制定保护计划。凤翔书院依托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13年坚持净滩行动,从单纯清理拓展到宣传教育并重,还联动社会力量构建“净护海滩—渔校同行”计划,提升保护效能。“曾被海洋纪录片打动,没想到真能亲手参与海龟救助。”2023级椰风书院学生史建结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学子从关注到行动的转变。

科普创新让课堂融入浪花

从“海洋小白”成长为“科普代表”,海大学子在实践中搭建起理论与行动的桥梁。书院联合开设海洋生态讲座、标本展览、环保征文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多元化教育。专家讲解海洋生态平衡的奥秘,点燃同学们的探索热情,也碰撞出保护创新的火花。

面对海滩垃圾,学子们化身“侦探”,分析种类分布以溯源污染成因,制作针对性科普视频和图表;走进乡村社区,用塑料圆环模拟“海豚窒息”、用垃圾碎块拼接海洋生物模型,将保护知识变成“孩子们的故事书”。从日常使用环保袋、蒲扇,到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可再生资源研究,保护理念潜移默化融入行动,让海洋保护延伸至更广阔的资源保护领域。

从渔村课堂到学术舞台,海南大学学子将沙滩作为实验室,让知识融入大海,使海洋保护成为兼具科学性与创造力的青春实践。

微光成炬绘就蔚蓝未来

“随手丢弃可能致命,随手捡拾就能拯救。”2024级子衿书院学生王子韩在白沙门保护站的感悟,道出了长期保护行动在青年心中播下的理念种子。

“每一个微小行动都意义重大。”2024级今朝书院学生张伟康说。海南大学学子在与海洋的互动中,深刻理解人类与海洋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凤翔学子制作科普海报呼吁资源保护,乘风学子开展云净滩直播、用无人机监测海滩并构建垃圾分布图,还有同学因兴趣选修海洋相关课程,成长为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

海南大学将海洋环保理念融入育人体系,以校园建设辐射周边生态保护。海大学子从捡拾一片垃圾的微光,汇聚成守护海洋的火炬,用青春绘就着蔚蓝海岸的“蔚”来图景。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张梦婷、江雨)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