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子开展“三下乡”实践,共谱文化交融新篇章

海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子开展“三下乡”实践,共谱文化交融新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8 17: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5日下午,海南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跨越国界,共建家园”中外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奔赴海南省万宁市,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加纳、科摩罗等国家的青年学子,在兴隆咖啡产业园的小洋侨咖啡工坊共同体验手冲咖啡制作,深入探寻咖啡文化底蕴,并与当地归国华侨亲切交流,沉浸式感受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出发前合影留念)

沉浸式体验:一杯咖啡里的文化传承

在小洋侨咖啡工坊,学子们首先走进咖啡种植园,系统了解咖啡从采摘、烘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流程。店长肖劲阳身为马来西亚和越南混血的第三代华侨,向大家讲述了华侨群体的奋斗创业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兴隆咖啡的历史渊源——作为海南侨乡的标志性产业,兴隆咖啡既传承了东南亚传统工艺,又融入了本土特色,承载着几代华侨的奋斗记忆。

在专业咖啡师的悉心指导下,中外学生分组动手体验手冲咖啡制作。从研磨咖啡豆到精准滴漏萃取咖啡液,每一个环节都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来自加纳的李刚Samuel Ofori难掩兴奋:“原来一杯咖啡背后藏着这么多学问!中国的兴隆咖啡口感醇厚,和以往喝过的成品咖啡风味截然不同。”

(留学生学习手冲咖啡现场)

华侨访谈:“根”与“情”的时代共鸣

活动特别邀请兴隆镇老华侨王金莲老师分享家族故事。王老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母亲是印尼人,父亲是福建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她随父母从印尼归国,在兴隆扎根,通过不懈学习成为一名化学老师,丈夫同为马来西亚华裔,夫妻二人共同为兴隆农场的建设贡献力量。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华侨的心血,”王老师感慨道,“就像这片繁茂的咖啡园,咖啡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我们联结故乡与世界的纽带。”

留学生们被这段历史深深触动。印度尼西亚籍学生林晗提问:“华侨如何保持对祖籍国和居住国的双重认同?”王老师“只要心怀故土,便能落地生根”的回答,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小洋侨咖啡店长肖劲阳(左)与老华侨王金莲(右)分享兴隆第二代和第三代归侨人士奋斗史)

共建家园:青年力量促进文明互鉴

来自巴基斯坦的宋怀安Shabbir Muhammad Ans在活动结束时感慨:“今天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旅程,更通过这种日常饮品触摸到人类文明交流的宏大叙事。当中国伙伴为印尼华侨的故事动容,当外国学生赞叹兴隆咖啡的独特工艺时,我们其实正在共同书写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就像那杯融合了多国智慧的咖啡,最好的文化交融,既保留着每种成分的个性,又在交融中孕育出新的风味。”

(虞凯惠与老华侨交流)

国际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虞凯惠指出,此次活动以咖啡为媒介搭建中外青年交流桥梁,在推广兴隆咖啡文化与华侨文化中推动文明共融共生;同时通过华侨奋斗史与当代青年创业史的联结,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双重注脚。

合影留念

据悉,这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还将走访海南新时代文明村落、生态保护区、万宁市人民医院等地,通过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探索青年在全球化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兴隆咖啡的醇厚香气,侨胞的深情讲述,中外学生的积极参与,正化作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连接起更多年轻的心灵。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