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谱新篇 山海黎乡展新颜
文 | 陈儒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城市是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昌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五个坚持”“五个提升”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路径,扎实推进环境面貌、基础设施、人文素质、社会风气同步提升,构建山海黎乡现代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以“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跃升的独特之路,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创成7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校园、1个全国文明家庭,今年5月,昌江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1
坚持高位引领
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民生工程”,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的创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文工作指挥部,制定创建总体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将创文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先后召开创文动员会、推进会、工作例会、誓师大会、决胜大会等,对创文工作进行多次研究部署、反复加压,高位统筹推进创文工作。
加强思想保障。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文工作的根本遵循,设立219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堂”并开讲5053场次,举办中青年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等培训班,组织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统领创文工作,保障创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严格监督检查。成立4个督导检查组,推行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暗访检查、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形成“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督查回访”的创文工作闭环;开设《生态人居环境红黑榜》《聚焦》等电视专栏,加大对各单位落实创建工作责任不到位、社会不文明行为的曝光频次力度,确保各级各部门将创文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
坚持城乡统筹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营造和谐宜居环境。以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为重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分片包干卫生责任区制度,引进专业公司对城乡环卫作业、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进行统一市场化管理,推动102个“三无”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全面完成县城“蜘蛛网线”问题治理,依法拆除违规广告牌、违法构筑物建筑物超1万平方米,取缔占道经营百余处,在重点路口采取“交警值勤+志愿者劝导+铁警巡逻”方式开展常态化文明交通劝导,塑造整洁有序宜居的城市环境。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实施176个创文基础设施工程,改造升级21条主次干道、58条背街小巷软硬件配套,更新改造21个老旧小区公共基础配套和服务设施,完成县城、乡镇全部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夯实道路通行基础,沿海公路和山海互通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面公路比例、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100%,农村公路连续多年在全省“四好农村路”评比中排名前列;推进城乡光网建设,实现5G网络城区室外连续覆盖、乡镇和园区热点全覆盖,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
扮靓淳美城市颜值。聚焦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高标准规划新城综合发展区、老城更新发展区、海钢转型发展区等标志性片区,利用工业遗存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矿业博览园等,重点打造“多馆合一”、新体育中心、木棉广场、文化公园等彰显城市特色的文体空间,持续推进扩绿增绿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5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8%,实现昌江工业城市形象向现代文明新城转变。
3
坚持内涵建设
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建设文明实践阵地。构建县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乡镇实践所部署促进、村(社区)实践站推动落实的“三阶架构”建设体系,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9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000余场次,打造“道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地”等示范站所,建设县文化公园、城市客厅等7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实现文明实践触角覆盖基层。
培育道德文明风尚。坚持涵育崇德向善、尊德守礼的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感动昌江十大人物”“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植树娘子军”精神,相继涌现“全国最美志愿者”陶凤交、“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钟强彬、“中国好人”薛美丽和庞梅兰等先进人物,以榜样示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创新“清单积分制”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积极性,启动“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黎族乡村妇女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开展推进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千余场,不断提高乡村文明水平。
涵养城市文化底蕴。聚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保护传承黎族文化、工业文化、峻灵王文化、木棉文化、玉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将黎族特色陶器展示于街头绿化带间,打造昌江玉石馆、“昌江玉”文化一条街,建成7所全国围棋特色学校,常年举办棋类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赛事,“中国木棉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文化品牌愈加响亮。注重提供启智润心的文化滋养,深入开展“书香昌江”建设,依托县文化公园、自然村文化室、乡村书院等,常年开办书画展、书画公益培训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培根铸魂。
4
坚持创建为民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聚焦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推动就业驿站全覆盖乡镇、园区,引进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国内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办医,率先在全省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推动11家基层卫生机构实现5G智慧化升级,组建4个基础教育集团帮带14个薄弱学校,不断缩小城乡学校、医院服务差距,切实提升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破解重点民生难题。坚持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每年推出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00套、安居型住房538套,建成7家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累计提供就餐服务1.7万余人次,划定337个“一米黄线框”便民单元格,破解流动经营难题,以公建民营形式设立县公立托育服务中心,施划公共停车位2万多个,保障市政路灯亮灯率常年保持98%以上、城市道路安全畅通率达100%、市政雨水井盖完好率99%以上,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打造示范服务社区。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城北社区示范引领精品工程,建设功能完备的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构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服务覆盖社区、辐射全县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供“7×24”全天候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疾病防控服务,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便捷的社区医疗服务、丰富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等三大特色社区服务体系,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5
坚持共建共治
提升创建内生动力
推行联勤联动机制。推动创建方式从分散式、运动式向全覆盖、常态化转变,建立“县领导靠前指挥,网格长负责协调,镇级与社区网格员落实,包点单位与职能部门联勤联动”的全覆盖网格化联勤联动作战机制,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分片包干监管、城区道路管理“路长制”“公安+执法+市场监督+环卫+新闻媒体”联合执法监督等常态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推进有序有力。
打造社会治理样板。精心擘画社会精细化治理新图景,建成县级综治中心和8个乡镇实战化分中心,形成“政法干部蹲点指导”“五级联调”等一批全国、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近三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2%、信访总量逐年下降。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县级护苗驿站、镇级护苗联络点和村社区护苗联络员三级组织架构,创新性打造零辍学、零吸毒、零犯罪、零不良行为“四零”工作品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全方位“保护伞”。
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打造“志愿昌江”品牌,设立127个志愿服务点,成立“乡音黎语”宣讲志愿服务队、“植树娘子军”志愿服务团队、无塑海洋志愿服务队、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队等专业化志愿队伍,打造“渔夫与海”“笔化童心”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实施“订单式”志愿服务项目新模式,广泛发动4万余名志愿者,开展上千场次贴近民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精准高效帮助群众实现心愿。
掀起全民参与热潮。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积极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做文明城市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开展“文明有礼”系列活动,推动创建知识、文明礼仪规范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在文明创建中的社会监督作用,鼓励全县群众通过“12345”热线投诉等方式开展自主监督,破解“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现象,形成全民监督、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既是昌江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接续奋斗的新起点。未来,昌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拓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探索现代文明新形态、新模式,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常态长效,把文明之风融入城市肌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塑造城市气质、彰显城市精神,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城市文明新典范。
(作者系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图片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昌江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END-
来源:《今日海南》2025年第6期
文字编辑:蔡萌 技术编辑:黄慧
图文统筹:王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