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海口市发布5项制度集成创新成果,覆盖国际贸易、金融开放、外籍人才服务、生态保护及司法保障等领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海口方案”。
区块链电子提单重塑贸易流程,开启散货离岸贸易数字化时代
海口江东新区推出“电子提单重塑散货离岸贸易新流程”案例,以区块链技术破解传统贸易痛点,推动电子提单在散货离岸贸易中应用。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梁表示,这是江东新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自由便利化水平的积极尝试。
山东能源智慧国际副总经理梁晓波说道,电子提单将单据传递周期压缩至小时级,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海南经验”为国际散货贸易数字化提供了新路径。
“跨境资本+产业集聚”模式,构建自贸港金融开放新高地
美兰区创新“跨境资本+产业集聚”金融发展模式,以国兴大道为核心打造大英山金融中心产业集群。通过“一楼一策+专属楼长+服务专班”机制,叠加“双15%”税收政策,2024年,大英山现代金融产业营收突破470亿元,成为外资集聚的“金字招牌”。
海南自贸港日本企业合作中心招商负责人许静怡点赞并表示,这种创新模式将海南自贸港的开放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实际福利,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
首推外籍人才信用分级管理,双证联办提升审批效率
海口市首创“聘用外国人单位和外国人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红、白、灰、黑”四色名单动态管理体系,红名单可享“容缺审批”等便利,黑名单强化监管。首推“两证”有效期趋同机制,强化政策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海口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签证科负责人詹家仪透露,制度实施以来,外国人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审批时间显著缩短,收到外籍人士好评。对涉外服务提质增效,顺应市政府社会信誉体系建设的理念。
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口实践”,全民参与构建生态保护体系
海口市构建“制度+实践+公众参与+国际交流”保护模式,出台《江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行“湿地+”修复模式,种植红树林超万亩。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方式,出版专业丛书,开发科普产品,打造保护形象。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黄瑞平表示,通过高校博物馆、“生态课堂”等载体,累计开展主题活动超百场,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共治”的生态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市民生态保护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网络,推动海口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小微企业挽救退出机制,司法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海口中院构建“中小微企业高效挽救和快速退出机制”,通过缩短债权申报期限、推行预重整制度等措施,缩短办理破产时间,提升简易程序适用率。在全省率先建立“联动调解”工作模式,实现破产事务快速办理,成功挽救10余家企业,推动4家企业重整。
海南省破产管理人协会副会长、国浩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姜丹指出,海口中院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提高了破产程序的整体效率,对小微企业的复苏和对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都有着积极意义。
自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口已有22项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评选出了海口市104项优秀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据悉,下一步,海口将聚焦封关运作,加强部门协同和成果推广,持续推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改革举措,为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唐赫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