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在海南三亚画下句点。这场以“共振·见微”为主题的盛会,用三天时间汇聚了文旅产业的星辰与微光,而盛会中的每一刻,都是对“在不确定性中锁定确定性”的终极诠释——从基因的稳定性,到行业菌群的共生,再到多巴胺驱动的创新逻辑,文旅人用行动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共振·见微:从个体到生态的确定性重构
本届文创周以“共振·见微”为核心,首次将行业视角聚焦于微观个体与生态菌群的共生关系。王旭在主论坛的演讲中强调:“文旅的确定性不在风口,而在脚下生根的基因、生态链接的菌群,以及触发用户多巴胺的底层逻辑。”同时阐释,第一是创始人基因,创始人如何是决定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面对抉择、困境时,基因会影响创始人判断;第二是文旅“菌群”,也就是文旅生态,海南国际文创周即是在促进“菌群”的活跃,行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链接;三是用多巴胺视角去思考一个产品如何吸引人,如何去触动文旅产业的痒点、痛点、爽点,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客单价等,学会用这个视角去看待问题,每一个文旅人都可以是洞察高手。
在主论坛的最后,王旭对海南国际文创周总结了四个词:降维、多元、多选、利他,来阐明确定性的四要素。第一,“降维”打击,用200%的努力来做50%的呈现,这也是先升维再降维得到的确定性;第二“多元”,王旭表示某场主题论坛该不该存在有市场做裁判,持续在办的就是市场需要的,文创周的论坛主题始终保持多元;第三“多选”,同类型多个选项总有一款会适合;最后是“利他”,如果一个生物或者一个群体想要最大化的收获效益,终极答案是“利他”。
产教融合:探索文旅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届文创周特别关注了产教融合在文旅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嘉宾分享产教融合试验,探索商业模式、工作模式及培养城市运营人的经验,以及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文旅复合型新青年人才等。此外,活动还发布了产教融合地图榜单,表彰在乡村振兴、公园景区等领域中发生产教融合的优秀基地。
超旅城市:表彰卓越,引领旅游新风尚
作为本届文创周的重头戏之一,首届“超旅城市”评选活动也圆满落幕。该评选由TRUE文旅超级评价榜和中国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联合举办,旨在表彰在旅游产业中表现卓越的城市。三亚、苍南、丹东、佛山等十个城市脱颖而出,荣获“超旅城市”称号。该评选不仅是对城市旅游产业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城市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的肯定,旨在激发更多城市在旅游产业上的创新和发展。
县域路演:展示特色,共谋发展大计
本届文创周还设置了县域路演专场,旨在通过县域领导的路演,展示各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吸引主理人和企业参与县域建设。路演内容包括宁强县的茶产业、保靖县的黄金茶、苍南县的168黄金海岸、景东彝族自治县的茶旅融合、新晃黄精等项目。通过路演和洽谈,多个县域与主理人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了意向合约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人才订阅系统:创新机制,促进人才流动
在文旅职通车活动中,SMART联合创始人王旭介绍了人才订阅系统。该系统旨在解决企业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跟踪年轻人的成长路径和实习经历,提供交叉背书和信任机制,帮助企业和求职者更好地匹配。该系统有望成为文旅圈内的校友会,促进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
落幕不终章:文旅菌群的无限裂变
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虽已落幕,但其激发的“菌群效应”仍在蔓延。三天内,30余场论坛、上千家企业、超3000名参与者,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文旅全产业链的生态网络。从“雪鹿奖”表彰的民宿标杆,到“文旅职通车”精准匹配的人才供需;从县域经济的破局实践,到数字科技的虚实融合——这场盛会以“见微”的洞察力,为行业锚定了“共振”的确定性坐标。
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文旅人将以基因的稳定、菌群的共生、多巴胺的驱动,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硬核浪漫”。2025海南国际文创周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三亚)、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三亚市旅游发展局指导,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博鳌文创院、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主办,艾思玛特(北京)国际文化顾问有限公司、海南艾思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三亚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赵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