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海南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在同年8月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标志着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驶向快车道。两年来,海南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海南大学正在积极探索打造成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努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出新
海南大学坚持三位一体实践平台,推进科教产教融合。2022年8月,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2023年2月,海南大学设立数学、物理、生物、农学(生物育种)4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4月,获批生物医药工程、新能源汽车、信创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3月,成立海南大学科技园。初步形成“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创新实践平台,加快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海南大学抓好三大重点实践工作,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抓团队、重实践、造氛围”3大重点实践工作有序开展创新教育内涵建设。通过组建由国家级人才/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牵头的20支创新创业重点团队,组建工程实训、基础生物、计算机、基础物理、基础化学、海洋生物等6个实验教学中心,开展100余项创新系列活动,厚植创新教育“新土壤”,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海南大学注重三全实践目标引领,推动拔尖创新成效。制定“全生参与、全赛突破、全国前列”的创新实践目标导向,从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竞赛管理—项目管理—活动管理—课程管理—基地管理—团队管理8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措施,已出台20余项管理办法,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成效。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2024年,海南大学在创新创业成果数量快速增长,海南大学本科生获国家一等奖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本科生获国家级奖项数量去年同期增长67%;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获两项金奖;成功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全国性重大赛事,影响力显著提升。
海南大学注重创新育人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科创协同和产教融合。2024年7月,海南大学药学院在第九届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该获奖团队挖掘荖叶果胶的口腔黏膜保护功能,有效解决了槟榔口腔损伤的问题。该研究成果由药学院院长罗海彬带领的创新创业重点团队完成。团队目前已取得包括荖叶、长春花在内的多项成型的产品专利。
罗海彬告诉记者,海南大学药学院为了应对当下海南医药行业发展需求,针对人才短缺、缺少研发平台和原料药三大挑战,集合了海南省生物医药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微专业和专业导师资源,积极推动生物医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今年,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多项成绩。学院推荐项目“林间得芝—新型食用菌栽培模式引领乡村致富路”,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脱颖而出,获得不俗成绩。该项目于2023年9月落地海南昌江注册海南菇香九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学生廖万杰担任公司总经理。公司目前总投资超过400万,已建成一条自动化菌种生产线并配有实验室,目前产能可达到日产长棒5000棒或短棒8000棒。同时公司在海南昌江等地建立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菌光互补示范基地,合作单位有红林农场、广凌农业等国企大公司。
南繁学院副院长陈艳丽表示,好的成绩得益于学院加大了科研育人力度,学院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要求本科生全员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的实践,做到“生生进团队,人人有项目”,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力
截至目前,“抓团队、重实践、造氛围”工作成效明显:20支创新创业重点团队引领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其中重点团队获国家一等奖数占全校总数的5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赛金奖占全校总数的6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占100%。海南大学6个实验教学中心获批100个国家级项目、95个省级项目、立项180余个校级项目、3000余名师生参加项目。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显著提升,2023年—2024年共有263篇网络媒体报道海南大学创新创业相关新闻,包括人民网、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
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谢小峰表示,海南大学未来将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三大重点实践工作力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目标引领下,形成全员参与、全赛突破、全国前列的创新成效,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持续性成长。
“海南大学正在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整合校内和校外优质资源,多维度发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去两年进步比较明显,已经有一些高水平创新成果凸显出来了。”海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王志刚说,“我相信三到五年以后,海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会形成稳定的育人体系,有更显著的进步。”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实习记者 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