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海德书院实践团圆满完成兴隆支教行

海南大学海德书院实践团圆满完成兴隆支教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17 10: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4日,海南大学海德书院“艺彩筑梦”实践团正式启程前往万宁市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暨兴隆支教行活动。

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在兴隆中心学校四楼的多媒体教室,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实践团成员道别,场面令人动容。

“老师,你们能不能别走?”“老师,我会想你们的。”“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7月22日,兴隆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但这次却是来送别他们的“大朋友们”。

(兴隆中心学校校门口,支教老师正在进行每日点名签到 梁淑仪摄)

依托专业特色,艺术点亮心灯

从海口到兴隆只有168公里,大巴车走走停停却用了三个小时。

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快到达兴隆时却突然阴云密布。几道闪电在天边一闪而过,伴随而来的是轰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密集地砸在车窗上。雨丝毫没有要停止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但这突如其来的暴雨并没有影响实践团成员们的好心情。

“中国东南亚风情小镇”“温泉之乡”“中国咖啡第一镇”……即使车窗外大雨倾盆,但仍可看见车窗外不断闪过的宣传标语,在大巴车内,实践团成员们一边发出惊叹声,一边讨论如何让当地的特色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扬。

海德书院绘画专业本科生王希婕望向车窗外的黎锦服饰图案说道:“黎锦不仅是海南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开展黎锦绘画课程让更多小朋友了解黎族文化和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

(支教老师和兴隆中心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如何冲泡兴隆咖啡 梁淑仪摄)

“兴隆咖啡是当地特色,我们可以先去调研当地较为知名的咖啡产业园,再给孩子们进行更细致的讲解,从而激发他们对兴隆咖啡的热爱与认同感。”海德书院绘画专业本科生段霁鸢补充说道。

据悉,海南大学书院制改革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发挥他们的特长。

“艺彩筑梦”实践团10余名成员们分别来自海德书院艺术设计、绘画、思想政治、视觉传达设计、新闻与传播等不同专业。他们凝聚共识,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自身专业特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帮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民族之美、生态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艺彩筑梦’实践团根据新课标学科领域划分要求,结合适龄学生年级段特色,融入海南地域特色与万宁兴隆本地特色,挖掘自身专业优势,为当地学生们点亮艺术梦想的心灯,也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海德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副主任(副书记)芦怡睿介绍道。

风雨支教路,关隘砥砺行

面对兴隆这片全新的土地,对初次踏上支教征途的志愿者们而言,眼前的支教之路关隘重重。

“支教,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和情怀,更是一份光荣与责任,一个披荆斩棘的过程。关关难过关关过,为坚守教书育人初心,我们必须砥砺前行。”海德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徐鹤轩将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概括为三大难关:思想关、生活关和工作关。

从学生到老师,个体身份的转换,这是志愿者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海德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陈慧文说:“身份由学生变为老师,我还是有点不适应。第一次给小学生讲授绘画知识,内心很忐忑,害怕孩子们不喜欢我准备的内容。但后来,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肩上的重担,更多的便是满足和从容。”

支教期间,兴隆正值雨季。尽管志愿者们前期已经做好了工作预案,但自然的考验总是出其不意。“中午突如其来的暴雨把我们的衣服、鞋子都弄湿了,但为了按时迎接学生,我们就把衣服拧一拧,然后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和鞋子给学生上课,课上完了,衣服和鞋还渗着水。”海德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朱浩说道。

没有了往日的闲暇与安逸,志愿者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力求每一堂课都能高质量完成。海德书院绘画专业本科生成志远说:“想把每一节课都高质量地完成,成为我们最大的挑战。马不停蹄地备课、讲课早已是每位支教老师的工作常态。在孩子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就是手握纸笔的战士,努力和时间赛跑,和黑夜搏斗。”

在一次次的“过关斩将”中,志愿者们从最初的青涩迷惘到现在的应对自如,在收获全新自己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们的不舍与喜爱。

兴隆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张欣悦说:“我喜欢每一位支教老师。他们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用他们的耐心和关爱,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温暖。他们的笑容和话语,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投身多彩实践,谱写青春华章

在兴隆的晨曦与暮色间,“艺彩筑梦”实践团的成员们,以心为笔,以情为墨,于实践的画卷上轻轻勾勒,细细渲染。

他们带领孩子们将热带植物的纹理拓印于画布之上,让自然之美跃然纸上;他们巧手翻转,让孩子们学会给废旧物品赋予新生,在变废为宝中闪耀着创意的光芒;他们仰望星空,怀揣着航天梦,用知识的钥匙开启孩子们通往宇宙的大门;他们深入侨乡,探寻文化的脉络,让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嘹亮的歌声中,他们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激荡。

此外,成员们还利用支教课余时间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当地咖啡文化、华侨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让更多人了解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兴隆当地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们踏入兴隆咖啡·正大产业园,与全国人大代表、正大(海南)兴隆咖啡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后勤主管黄海文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了解兴隆咖啡从华侨农场咖啡厂到现代化产业园的历史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从咖啡豆到香浓咖啡的奇妙转变过程。

来到伊萨娜印尼餐厅,实践团成员们对话兴隆印尼侨友会前会长、伊萨娜印尼餐厅创始人杜添江。杜添江以其亲身经历与深刻见解,为实践团成员们揭示了兴隆华侨农场的历史变迁与归侨们的奋斗历程,激发了他们无限感慨与深刻思考。

在偏远的角落,实践团成员们希望点亮知识的灯塔,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在调研的田野,成员们深挖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艺彩筑梦’实践团将继续秉承初心,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徐鹤轩说道。

(支教老师开展“变废为宝”课程 梁淑仪摄)
(支教老师开展“热带植物拓印”课程 梁淑仪摄)
(支教老师教授“侨乡文化”课程 梁淑仪摄)
(“艺彩筑梦”学生课程作品展现场 梁淑仪摄)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