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海南省翻译学会在海南多语培训中心举办“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能力构建公益培训”活动,近40人线下参加。据悉,本次活动积极响应了2024年海南省社科联“社团活动月”的倡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海南省翻译学会发挥专业智库联结及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助力海南省社科联相关社会组织、海南外语教育(翻译)与对外传播、国际人才服务及产业服务等机构促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由海南省翻译学会副会长、海南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周虹主持,特邀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作为主讲嘉宾,海南省翻译学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刘胡敏线上参会致辞。
刘胡敏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翻译作为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翻译工作者应提升翻译能力与素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很荣幸能邀请到知名专家王胜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
(海南省翻译学会供图)
王胜围绕“怎么看目前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如何做好变局中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如何做好中华文化传播”三个主题深入探讨和拓展。
他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即开展了对外翻译传播实践,并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实现了“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发展与革新。尽管如此,目前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仍存在“西强东弱”的局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建设任重而道远。大变局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设正受意识形态环境与媒介技术演进双重影响,国际大环境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临三种新形势、新挑战:一是更加动荡的国际形势;二是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叙事;三是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和对外传播力量不平衡的问题。”王胜说。针对以上三个挑战,他建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炼展示中华文化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二是做大做强做精跨文化产业。三是巧用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叙事模式刷新国际传播形式。他指出,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中,人机交互式的智能化叙事模式逐渐显现,智能对话程序ChatGPT的横空出世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未来,ChatGPT将会成为外国人获知中国故事的又一新途径。
关于如何做好中华文化传播,王胜表示,我们应研究西方文化传播手法和套路,做到知己知彼;实施智慧传播、品牌建设、产业振兴等重大工程,重视投资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智慧传播体系和创作支持体系;实施“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以助力培养一批懂翻译、懂传播、懂经营的国际传播人才队。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与主讲嘉宾王胜进行了深入探讨。海南省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代表勾淼峰表示,特别赞同王院长“以小见大”的观点,以其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子讲述了在不断探索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尝试着以小切口引导受众自己去联想背后的深意或主题,让他们主动去了解新时代的中国,以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陈博文提到,我们应思考如何将中国日报的国际传播优势与中国南海研究院等高级智库更好地结合,提升国际传播的渠道。王胜表示,在国外仍然能看到传统纸质版的《中国日报》,日后传播媒介与智库可以多进行合作与交流,探索更多新颖的国际传播手段。海南译抵岸语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龙贤(David Adrian Janke)、海医第一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医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凌弈教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黄田园也与王胜就相关主题进行互动交流。
王胜总结道,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能力提升,要注重切入点和技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我们以翻译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以传播为目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我们从历史根脉出发,讲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化源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翻译事业繁荣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围绕文化译介与传播、国际形象提升、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等主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语言资源与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海南省翻译学会供图)
海南省翻译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省翻译学会将坚持促进翻译行业发展和翻译从业主体成长,加强翻译人才培养和及其传播能力建设,推动翻译行业蓬勃规范发展。积极推动翻译实务及传播能力构建研究和先导科技应用,促进提升自贸港建设语言服务能力,助力海南省翻译事业繁荣,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连接世界构建准确传神的翻译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本次活动是2024年海南省社科联“社团活动月”主题活动,由海南外语承办。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