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排球 四海乡愁

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决赛之夜现场。直到一位老乡带邢增孝走进苏里南海南会馆,眼前的排球场把他又拉回了那片婆娑椰影。如同十八行村的后人记得最初的起点——福建,闯荡南洋的后裔们,也记得家族的上一站——海南。

一颗排球 四海乡愁

来源:海南日报 2023-08-15 10: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决赛之夜现场。主办方供图

编者按

8月13日晚,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决赛在文昌市文城镇玉阳公园打响,东郊队以3:2的总比分险胜东阁队,夺得冠军奖杯。这是一个没有距离的赛场。场上的球员与场下的观众,来自各个乡镇和村庄,彼此都是熟面孔,让比赛拥有切切实实的群众基础。

借助赛事平台,一批批农特产品得到推广,许多乡村的区域旅游线路被“打通”,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6月30日开赛,至8月13日,该赛事共接待观众48.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一项赛事火热一座城市。通过海南“村VA”,海南乡村排球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质,不仅让赛事举办地文昌变得更加火热,也在千里之外勾起无数人的乡愁。

  华侨邢增孝正在为潭牛镇队鸣鼓加油。曹志 摄

海南文昌话里,“出界”一词被读作“拗噻”——源于英文outside的音译。20世纪初,海外华侨把排球运动带回家乡,一颗小小的排球,成了东西方文化在海南的一次交融,也随着海南人远行的脚步,连缀起浓浓乡情。

四海乡愁,如同紧布在球面的18块贴皮,伴着排球传递,在球场两端跃动,将梦想汇聚,也向世界讲述一项运动的中国故事——“村VA”。

天涯共此时

在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的赛场,当排球越过球网,砸在场地上,它不会说话,却能让龙家村的夜晚响起震天的欢呼声。

此时此刻,同样的欢呼声在世界许多角落一起响起。

  海外华侨通过直播观看排球联赛。受访者供图

曼谷时间比北京时间早一个小时。下午6点前,12岁的谢于耀特意提前完成作业,陪母亲准时收看远在海南的比赛。

母子俩不是铁杆球迷,但直播看到的乡容乡貌,让小小的手机屏幕放大了许多。在听到现场传来的文昌话“加油”时,母亲张虹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一个月来的周末,听听乡音,看看家乡,成了母子俩难舍的陪伴,如同响彻一整晚的锣鼓声,久久难平。

久久不见,球场见。“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会文镇龙家村站,十里八乡的熟面孔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打球的人多,看球的人更多。这场持续沸腾的乡村体育嘉年华,让组委会不得不倡议:“尽量骑车来看球。”

新加坡时间晚上7点,梁虹雨登录直播平台,给几位同在新加坡的老乡发去提醒——“比赛快开始了!”

梁虹雨的老家正是会文镇,直播画面让她见到了不少熟人。有球员,有观众,还有那让她想想就亲切的村民锣鼓啦啦队,“以前也这样,就像过节。”

比赛中,梁虹雨接到了父亲梁振武从现场打来的视频电话。父亲在扯着嗓子喊,梁虹雨听到的却只有如雷贯耳的助威声。电话那头,父亲看起来很激动,电话这头,却已思绪万千。

当晚,会文队以总比分3:0战胜蓬莱队。此时,在马来西亚新山街头的一家茶店,符气洲和老乡们也正讨论着刚刚结束的比赛。用他的话讲,这是“身在马来,心系海南。”

天涯共此时,是时间的重合,更是漂洋过海的乡情在倾诉。如同远在8000公里外的丹麦,符福全和几位同乡,紧紧盯着直播画面,盯着那散落在记忆各处,生生不息,独属于远方的故事。

远方的家

从文昌穿过的珠溪河,将其北端隔出一个三面环海,一面环河的小小空间。千百年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取名“溪北”,如今叫作“铺前”。

流经70多个村庄,蜿蜒的珠溪河,最终汇入这里,从铺前湾入海,开始了它的万里征程。文昌人知道它流向哪里,也一直记得这里最初的样子。

椰林中,一个简易的排球场,曾是邢增孝成长的地方。回国探亲的他,抱着一面鼓,坐在潭牛队与文城队的赛场边,鼓未起,心已动。

回家看球,这是多少年未曾想过的体验了。

这项起源于美国的运动,经南洋华侨带回文昌,在海南迅速普及。

谁是第一位在海南打排球的人?已无法考证。但能看到的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海南全省共有超过3000个排球场,或打球、或看球,上百万人参与其中。

邢增孝曾是村里排球队的主力,在他的记忆里,拉起一张渔网就能打一场排球,村里老少轮流上,一打一个晚上。“会走路就会看排球,会跑步就会打排球。”

2001年,17岁的邢增孝离乡前往苏里南,在亲戚经营的一家超市工作。背负着改善家境的期望,邢增孝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语言不通,文化陌生,让他迟迟无法融入。

直到一位老乡带邢增孝走进苏里南海南会馆,眼前的排球场把他又拉回了那片婆娑椰影。

老乡告诉邢增孝,他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海南人。“几乎每一位来到苏里南的海南人,除了找工作,就是找球场。”

远方的路是终点,也是起点。多年来,这个位于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的排球场,已经成了海南人在苏里南“远方的家”。

  文昌骑楼文南老街。

君自故乡来

海南人下南洋创业的历史,有数百年之久。文昌河畔的文南老街,两侧密布着精致的骑楼,老街不过短短百余米,走完全程,却能感受到历史的长度。

如今,文昌人口约有56万人,旅居海外的文昌籍华侨华人却近130万人。与文昌多个乡镇一样,近代的会文人把目光投向大海,在南洋写下自己的故事。同样与文昌其他乡镇相似,许多会文人的祖先原本就是从外地迁至海南。

十八行村,因以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数百年前,先祖们从福建迁来会文,近代百年间,又有后人陆续闯荡南洋。

如同十八行村的后人记得最初的起点——福建,闯荡南洋的后裔们,也记得家族的上一站——海南。

因此,一种以血脉亲缘为纽带的关系,让近代海南与南洋联系在一起。文昌乡村有举办公期纪念先祖的传统,每逢此时,华侨们总会寄来礼钱,也寄来了乡愁。

在乡间,坐北朝南,居家行院,板板正正。常常一个家族连成南北纵向的数进房屋,间隔多个院子,几进几出,即使孩子们穿行好几个院子,也不会离开这个大大的家。

在泰国出生长大的谢存,有泰文名字,可算是土生土长的泰国人。他从事中文导游工作,有着浓厚的泰国口音,总是把“开门”说成“拆门”。

每到景点入口处,谢存说:“我来帮你们‘拆门’。”常常惹得游客一阵欢笑。

“我的家族在泰国已经生活好几代。”谢存早已不会家乡方言,却仍记得上代人说过的话:“故乡在锦山。”

记得故乡在哪,有这么重要吗?这是出生在海外的华侨子女,常常问到的问题,12岁的谢于耀也不例外。妈妈张虹告诉他:“那是你的根。”

2009年,张虹与谢存组成家庭,一同去往泰国南奔府生活。逐渐掌握泰语之后,张虹在一所华文学校担任教师。

“学校里有很多华侨子女,中文说得比父母还好。”每年春节前,南奔府的海南会馆会组织节庆活动,和老家一样,总会有一只亮澄澄的文昌鸡摆在祭祖桌上。

在张虹的引导下,谢于耀会说泰语,也会说中文,甚至能用文昌话与远在老家的外公交流。他曾用中文介绍泰国景点素贴山,在南奔府青少年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如今,谢于耀还有一个目标——去看看长城,然后试着用泰语介绍这一故乡的景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是许多海外华文教师常常讲授的一句诗。梁虹雨也是从事华文教学,她打算向学生分享的故乡事,包括在文昌刚刚结束的排球赛。

“家里条件改善了,儿子在海口读高中,村里的球场也更新了设备。”邢增孝出国后,海文高速通车了,环岛高铁开通了,就连老家的村里,都有一批批的游客,来这里探寻他们的南洋往事。

邢增孝回到阔别3年的海南,儿子今年17岁,正是他当年出国打拼的年纪。认真对比着自己和儿子的17岁,除了年龄之外,一切都已截然不同。父子俩打了一场排球,椰林下的排球场,见证一代人胜过一代人。

8月13日,“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决赛这天,正好是梁振武的63岁生日。孩子们为他办了一场热闹又朴素的生日宴,有人拿出手机,点开直播画面。虽然会文队没能晋级决赛,但是穿过小小的屏幕,女儿梁虹雨正在感受着同一份欢乐。

久久不见久久见。

向往的远方,是这故乡的风,是这故乡的云。 (海南日报记者 牛晓民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贺立樊 胡续发)

观赛数据

(6月30日—8月13日)

全网总曝光量7亿+

相关话题总阅读量6.3亿+

直播总观看人次5000万+

全国参与线上直播媒体、平台180+家

全网热榜80+个

现场总观赛人次48万+

当地旅游综合收入2.8亿+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