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观察:“向阳而生”的数字经济会否让每个人受益?

(李学山)“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它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最后,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机构得以生成电子医学报告记录,提高医疗机构的患者数据质量,让数据得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分享。

博鳌观察:“向阳而生”的数字经济会否让每个人受益?

来源: 人民网
2022-04-23 21: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人民网博鳌4月22日电 (李学山)“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它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数字经济:向阳而生”分论坛上,来自通讯、科技、金融、医药等不同行业的企业高管们认为,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加速发展,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地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红利应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相继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相关规划。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2020年,国内数字经济增速高达9.7%,是同期名义GDP增速的3.2倍多,占GDP比重达到38.6%。此外,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电信总经理李正茂看来,数字经济、数字化这个浪潮,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行业甚至整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它,所以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当前的经济形态已从工业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变。

“当前,中国虽然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期,但已经非常发达,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比如电商、疫情期间的精准管控等。”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认为,数字经济建立在基础技术之上,其中以5G为代表的无线通信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也在促进数字化的发展。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可以产生很多新技术和商业形态。

“现在不应该单纯只谈数字经济,需要跟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基于人工智能、5G、大数据来构建的万物可感知、万物可互联和万物可智慧的智慧生态,若能被垂直地应用在各行各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飚表示,数字技术要和工业等实体经济相结合,在向消费者提供智能终端产品的时候,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服务,那么硬件就是一个“死”硬件。必须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才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才能带来增值服务。

“让好的医生打破时空限制,能在网上与患者见面,这是一个能够让各方受益的事情。”博鳌亚洲论坛咨委、阿斯利康董事长约翰森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新变革。首先,数字技术可提高远程问诊的能力。其次,通过算力的支持,医生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测试,提高诊断效率、促进药物的创新。“如果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就可以让罕见疾病患者获得更多问诊机会。对于患者来说,(人工智能)还可以解决部分敏感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新药的疗效。”

最后,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机构得以生成电子医学报告记录,提高医疗机构的患者数据质量,让数据得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分享。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患者更及时地获得就诊和治疗。

“有人说AI通话很容易,但是别人一听总觉得不对劲,因为智能客服没有人那么聪明,两人对话不下去,很多人就把电话挂掉,消费者说不要数字人,要真人。”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认为,数字经济脱离不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数字经济的“温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提供有温度的省时、省心、省钱的金融服务,让消费者对数字经济有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人机结合”就变得非常重要。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数字化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用什么技术可以把这些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并且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联?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vivo首席安全官鲁京辉表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血液,数据只有流动才有价值。但从过去15-20年间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数据的滥用、滥采和无序加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平衡,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展望数字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时,李正茂希望让数字经济造福每一个人;王海峰表示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赋能数字经济,更普惠,更绿色也更融通,帮助人类一起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万飚认为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创新开放合作共赢,共建健康数字生态,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让每个人都能充分的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红利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李学山)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