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乡蝶变:昌江王下乡吃上“旅游饭” 奔上致富路

“好久不见,请你留下来……”7月22日晚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浪论村文化广场,黎歌悠扬,酒香四溢。如何让王下乡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成为昌江县委思考的问题。

黎乡蝶变:昌江王下乡吃上“旅游饭” 奔上致富路

来源: 海南日报
2020-07-24 13: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好久不见,请你留下来……”7月22日晚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浪论村文化广场,黎歌悠扬,酒香四溢。20多位身着黎族服饰的村民端着酒杯,一边喝歌,一边向远道而来的宾朋敬酒,传递着黎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近年来,由于整村改造和“黎花里”文旅小镇项目建设的推进,浪论村建起一排排崭新漂亮的红瓦白墙小别墅,村道干净而整洁,房前屋后都种满郁郁葱葱的黄花梨树,加上新建的“浪悦黎奢”民宿、滨河长廊,来到这里,让人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浪论村的变化,是王下乡“蝶变”的缩影。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今年“五一”以“黎花里”之名惊艳亮相……王下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昌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精心谋划,大胆创新,通过“两就两化”和“三护五变”点石成金,让王下乡的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多措并举助百姓“挖根摘帽”

王下乡是一个黎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地处霸王岭腹地的生态核心区。过去,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王下乡下辖4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共790户32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1129人。

王下乡很穷,穷到年轻人以前在外不敢说自己是王下乡人。王下乡又很“富”,境内山清水秀,拥有皇帝洞、钱铁洞、地下仙宫、船型屋村落、仙女瀑布、南尧河十里画廊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里是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曾于2018年获评全国第二批、海南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帮助当地农民挖“穷根”,摘下“贫困帽”,近3年来,昌江县委县政府加大对王下乡“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改造饮水工程10个、水利渠道工程4个,铺设饮水管道15.6公里,全面解决全乡农户生活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通讯光缆全覆盖。同时该乡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行“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脱贫模式,2019年实现全乡脱贫。

为生态游插上“文化翅膀”

环境就是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让王下乡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成为昌江县委思考的问题。

2019年初,根据省委“百镇千村”工作部署要求,昌江高位谋划,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王下乡打造成“黎花里”文旅小镇。同时以文化为魂,结合黎族传统文化和考古文化的内涵,让生态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助力当地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让当地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没有文化的旅游项目是空有其表,吸引不了游客。”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总策划、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林青说。为此,她以“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寻,一步一里一风情”作为“黎花里”文旅小镇的主线,策划了“诗里画里”三派村、“时光里”洪水村及“酒里歌里”浪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我的目标是将王下乡打造成大家心灵的故乡,一个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林青说。

为节省资金,同时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在“黎花里”项目建设当中,昌江县委提出了“两就两化”和“三护五变”工作思路,即就地取景、就地取材,不乱拆迁也不乱造景,实现村民生活旅游化和村民生活场景景区化。通过保护好当地的原生态文化、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和保护好原真的民风民俗,实现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

王下乡党委书记刘永辉告诉记者,县里通过整合美丽乡村、特色村寨、扶贫资金共300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企业投入社会资金2000万元建设“浪悦黎奢”民宿。此外,“黎山麓”驿站、山兰酒作坊、黎家生态餐厅、浪悦酒吧、浪悦咖啡驿站等消费类项目纷纷落户王下乡。

“黎花里”项目点石成金

今年“五一”小长假,“黎花里”文旅小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日接待游客超万人。借助旅游推介活动,村民纷纷出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创造营收超过30万元。两个多月来,“浪悦黎奢”民宿前台接到的预订电话是其接待能力的十几倍。“黎花里”项目通过旅游配套服务的“软开发”、特色黎族村落的“巧开发”和文化内涵传承的“精开发”,点石成金。

“游客来王下游玩,我们就多了增加收入的路子。”王下乡三派村二队村民张海淋说。

“‘黎花里’项目不但改变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内心的想法,为自己的家乡变得这么美丽而感到自豪!”浪论村村民刘桂芳说,以前小孩别说到海口,就是到了昌江县城石碌都不敢说自己是王下乡人,现在村民总是通过微信向外界“晒”家乡变化,甚至“广发英雄帖”,邀请外地人前来做客。在这一点上,王下的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有说不完的感谢。

除了在硬件上的投入,昌江县委统战部将王下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来抓,与昌江县旅文局一道邀请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到三派村和浪论村,对当地黎族同胞的礼仪、歌舞和文创产品包装工作进行常态化指导培训,不断提升村民服务、演艺及将特产转变为文创产品的能力。在浪论村举行诗会,邀请省内知名的诗人前来体验“诗和远方”。昌江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小荣表示,将在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择机举办一场“浪论琼台两岸诗会”,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

昌江县委书记黄金城表示,在加快完善“黎花里”项目一期工程的同时,扎实做好二期项目规划建设,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努力将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打造成为海南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示范点,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个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本报石碌7月23日电)

(林书喜 林朱辉)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