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双提升”

原题:我省推进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双提升”新时代海南渔民“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海钓、民宿、渔家乐、渔事体验、渔文化节庆活动……  近年来,我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我省推进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双提升”

来源: 海南日报
2019-11-12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工人们在打捞金鲳鱼。 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 摄

  海口美兰区渔民修补渔网准备出海。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文昌铺前港渔市。 李幸璜 摄

原题:我省推进渔业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双提升”

“牧洋”“护洋”双曲和鸣

海南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渔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海南“渔事”不断,先后举办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大会、2019中国海洋经济论坛、2019蓝色经济大会暨海南“一带一路”渔业合作推介会、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海南海洋渔业的发展。

从传统捕捞到深海养殖,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近年来,我省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周刊今起推出《海南“渔”事》系列报道——“渔获”“渔俗”“渔货”“渔商”,首期报道“渔获”带您了解海南“牧洋”与“护洋”故事。

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南海开渔两个多月来,临高县新盈镇渔民王大哥多次出海,收获不少。

在广阔的海南海域,鱼虾成群出没。勤劳勇敢的海南渔民在这里收获丰收和喜悦。在耕海“牧洋”的同时,如何唱好“护洋曲”?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力促海洋渔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传统渔业底蕴深

海南罗非鱼“游”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近三成

南海开渔后,在临高东英镇博纵村以北数海里左右的海域内,每天都有1000多艘渔船在此捕鱼。大船则开赴琼海、文昌、三亚等地的海域作业。得益于多年闯海捕鱼的经验,渔民能根据潮流值来决定出海时间,确保满舱而归。

海洋捕捞是海南海洋渔业传统作业方式,也是我省重要的渔业生产活动。以临高为例,该县拥有海洋捕捞渔船4000多艘,渔船总数占全省捕捞渔船数量的六分之一,临高渔业总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和捕鱼相比,海南勤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克强更擅长养鱼。在文昌市锦山镇湖山溪尾罗非鱼养殖场,投饵机一启动,一口20亩鱼塘里的罗非鱼便一拥而上,尽情享受美味。这些经过精心调配的饵料,除了富含罗非鱼成长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乳酸菌等有益菌。

“高温天气下,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将乳酸菌等加入饵料中喂鱼,主要是为了保护鱼的肠胃,促进消化,提升它们的免疫力。”邓克强说,养鱼先养水,鱼塘环境是罗非鱼养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调节水体PH值、调控增氧机、保证溶氧量的同时,我们还会加入光合菌、芽孢杆菌等物质,通过改善水质、分解有害菌等方式,为罗非鱼营造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邓克强开玩笑道,在养罗非鱼这件事上,他和同事比养自家的小孩还要上心。

罗非鱼是海南口岸第一大出口水海产品。近10年来,海南罗非鱼每年的养殖总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海南罗非鱼从海南“游”到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总额超20亿元,占全国总出口量近三成。

据介绍,海南渔业经济总值从2013年的203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85亿元,渔业经济每年在全省海洋经济的占比为22%—26%,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我省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出口额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省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实现“四大转变”,即推动渔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变、由近海养殖向外海养殖转变、由近海捕捞向深远海捕捞转变、由粗放的渔业生产向渔业全产业链模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

“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海钓、民宿、渔家乐、渔事体验、渔文化节庆活动给海南渔民带来新的生机

今年南海开渔后,琼海潭门渔民卢裕钦没有像往年一样出海捕鱼。他决定挥别30多年的闯海生活,“洗脚上岸”翻开新的生活篇章。“我打算发展休闲渔业,加入海钓垂钓和海上观光业。”卢裕钦说。

近年来,换种方式耕海牧渔成了不少渔民的新选择。“渔二代”蔡笃将便是其中一位,他不再像父辈那样以传统方式进行渔业生产,而是致力于发展海鲜电商这个新行当。

“与传统的渔业捕捞、销售模式不同,海鲜电商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鲜的渔获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蔡笃将说。

潭门老渔民符名林“洗脚上岸”后,选择发展民宿,让更多人了解潭门渔业文化,也以此维系他与“渔”的不了情。他所经营的“无所·归止”海景民宿,离琼海潭门港仅有数百米。这家在石碗村海边建造而成的民宿,利用观赏鱼收购中转场所改造而成,主建筑是一栋两层楼房,共有12间客房。每逢节假日,民宿客房“一房难求”。

“游客选择海边渔村的民宿居住,主要是因为这里不仅能住、能吃,还能玩。在渔村民宿,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当地海鲜美食,了解悠久的耕海历史,更重要的是还能近距离体验和感受赶海习俗和文化。”符名林说,这是许多游客钟情渔村民宿的原因。

在琼海市博鳌镇培兰村,有一家独特的渔家乐。这家名为“传道笑渔家乐”的店里,菜肴除了盐和油以外不用其他调料,店里的许多木艺、木雕家具都是创始人蔡松良亲手打造的。“有些木头是我在海边散步时捡到的,然后再回收利用将其雕刻成家具。”蔡松良说。

新时代海南渔民“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海钓、民宿、渔家乐、渔事体验、渔文化节庆活动……

近年来,我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省休闲渔业产值为13.9亿元,经营主体450个,从业人员2200人;全省从事休闲渔业、垂钓、渔事体验观光的船舶近1500艘,其中大型钢制渔船40艘、近海小型船艇1000艘、游钓艇400艘,其他船艇30艘;全年参与休闲垂钓及游钓体验的人数总计129.7万人次,其中深海专业海钓1.7万人次、近海垂钓16万人次、近岸矶钓80万人次、近海游钓艇帆船观光体验32万人次。

为推进我省休闲渔业加快发展,省发改委近期印发《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完善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打造休闲渔业规范管理的制度创新标杆、整合资源增强休闲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全面提升休闲渔业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休闲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突出特色经营做强休闲渔业品牌、开展休闲渔业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完善休闲渔业的基础信息管理等10项主要任务。

“牧洋”“护洋”双曲和鸣 在儋州市白马井镇南司港码头,渔民将鱼运送上岸。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儋州渔民满载而归。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人们在万宁海钓。 特约记者 龙泉 摄

  文昌清澜港渔民进行渔获交易。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渔业生态有了“防护墙”

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建立海岸带管理责任制,海南多举措保护“最美资产”

我省奏响多重奏“牧洋曲”的背后,离不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屿,海南本岛海岸线总长1944.35千米、自然岸线长度为1272.61千米,海南省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从目前我国监测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划分来看,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细分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我省均有分布,系列海洋生态系统共同孕育了一片广阔的海上“平原”。

可别小看这些生态系统,比如海草床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可以稳固近海底质和海岸线,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地,发挥着重要的食物链作用。

作为海洋里的“热带雨林”,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护同样不可或缺,其间栖息着鱼类等熙攘穿行的“海底居民”。据统计,去年我省监测海域共鉴定珊瑚礁鱼类16种,珊瑚礁鱼类平均密度为31.7尾/百平方米。

海洋是“蓝色聚宝盆”,人们在“靠海吃海”的同时必须重视“养海护海”。

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所所长吴钟解介绍,近年来,我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每年都会对海南省所辖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海洋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完成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海洋灾害、损害监测等监测任务。

从最新一份海洋环境“体检报告”来看,去年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明显减小,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程度较往年减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人类过度的生产、海岸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部分生活在儋州市白马井镇寨基村的村民至今还记得,3年多前,该村村民张志雄得知自家在海岸边经营的“福海山庄”饭店是海岸带违法建筑后,他自己主动请人将约3.4亩的建筑全部拆除。短短数天后,一小片沙滩海岸在饭店原址“重新出现”。

张志雄的选择,是我省开展海岸带专项检查和整改行动后人们“养海护海”的真实写照。

从2015年开始,海南开展海岸带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整治“回头看”,严厉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海岸带的案件,并着力恢复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建立海岸带管理责任制,保护“最美资产”。

其实,很多海洋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海岸带整治、划定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等举措,不断为海洋筑起一道道“防护墙”。

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2016年9月,我省发布了关于划定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通告,明确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33.5%;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35.1%。此后,我省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校核优化工作。

海南要培育“蓝色引擎”,离不开优良的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高压线’。”海南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编制小组成员穆晓东博士说,作为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不但要划在图上、落在地上,更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有“规矩”、有“边界”。

此外,据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环境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着力完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和溯源追究制度,在海口市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并计划今年制定海南省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推进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推动形成陆海统筹保护发展新格局。(记者 陈雪怡 周晓梦)

(陈雪怡 周晓梦)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