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潭门:渔家小镇闯新路

挖掘耕海文化,打造“潭门赶海”品牌,做强海鲜餐饮业,发展渔家民宿……潭门镇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出发,红红火火地搞起了休闲渔业。

琼海潭门:渔家小镇闯新路

来源:海南日报 2019-06-10 08: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俯瞰潭门渔港。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原题:渔民“洗脚上岸”,产业多点开花

琼海潭门:渔家小镇闯新路

这几天,琼海市潭门镇林桐村的符名林很忙。

“想趁淡季给民宿升级,到下半年旺季时给游客更多惊喜。”1980年出生的符名林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出身,现在经营着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宿,“以前下海捕鱼,现在‘洗脚上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符名林的民宿叫“无所归止”,距离潭门港不远。虽然没有大景区作为依靠,但这栋只有10来间客房的民宿自2018年5月开业后,已经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

“潭门能有今天,得感谢党的政策。”符名林说,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潭门发展迅速,不仅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还成为颇受游客青睐的渔业风情小镇,改变了众多潭门人的生活。

圆梦

耕海牧渔向深蓝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看到停满渔船的渔港,整个小镇都弥漫着海的味道。”6月2日,来自内蒙古的游客李保锋在参观潭门渔港时兴奋地说。

千百年来,潭门人远下重洋,耕海为业,从最初的水上渔家,到依岸而居,再到渔村、渔镇,潭门人的生活离不开“渔”。

家住潭门镇排港村的陈昌平还记得自己17岁时第一次出海的场景。“乘着一条10多米长的木制渔船,船上设备很简陋,除了渔网就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设施。在海上摇摇晃晃,一出海就是两个多月。”陈昌平说,当时船上也没有冷藏设备,捕到鱼后只能制成鱼干带回来,“最怕遇到大风大浪,让人心惊胆战。”

这种令陈昌平心惊肉跳的出海经历持续了6年。1986年,23岁的陈昌平与人合伙更换了一条20多米的大渔船,“虽然吨位还是不大,但各方面都比以前那条强多了。”陈昌平说,新渔船空间大了不少,带的补给也更多,“这样我们能去更远的海,捕更大的鱼,挣更多的钱。”

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是萦绕在陈昌平心中的梦想。“渔船大了,抗风能力强了,就越安全,就能更安心到深海抓大鱼。”陈昌平说,通常远洋渔船捕捞回来的多是一些名贵的鱼,如苏眉、石斑、黑鲳等等,“这些鱼的价格高,我们的收入也高些。”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潭门,鼓励渔民们造大船、闯大海、抓大鱼。省政府、琼海市政府也鼓励渔民造大船,支持渔民们到深海抓大鱼。

“我和我兄弟购买了两艘350吨的钢质船,船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一些高科技安全保障设备,比以前那些二手船强太多了。”潭门镇合龙村渔民柯维秀说,渔民造大船,政府不仅有资金扶持,还有油料补贴等各种政策,“加上大船的效益也好,现在大家都敢造新船。”

几年来,潭门镇多出了30多艘大渔船。除此之外,镇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喜人变化,坑洼的道路变得平坦、宽敞,路边的房屋是浓郁的南海风情,还有造型别致的路灯,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

求变

“洗脚上岸”谋发展

在大海里闯荡了半生的陈昌平,最终选择了“洗脚上岸”。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昌平于2018年5月开了一家海鲜大排档,“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旅游旺季,大排档的生意很好。开店政府还有补贴,产出也稳定得多。”

尽管选择了上岸,陈昌平却依然定期保养自家的渔船。“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不能丢了。”陈昌平说,有时候自己也会到近海捕一些鱼回来,当地近海的海鲜颇受游客及当地人喜欢,“现在用的渔船跑得快,大半天功夫就能回来,不耽误开店。”

与陈昌平相比,符名林算是彻彻底底上了岸。“高中未毕业就辍学,从小就跟父亲出海,做了10年的渔民。”符名林说,谋求转型发展的念头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2013年以来,潭门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以后来潭门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办民宿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业。”2017年,符名林和朋友一起,租下了石碗村的一栋两层小楼,改造成为具有渔家风情的民宿。

符名林的民宿从整体风格到内部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潭门的当地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大景区可依靠,但潭门有不可多得的浅滩,有深厚的耕海文化,本身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民宿最大的后盾。”符名林说。

符名林的民宿在潭门取得了成功。2018年春节,民宿试营业时,就已经人气火爆,客房常常爆满。如今,他的民宿在平时工作日的入住率已接近六成,在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常常爆满。

民宿还与其他渔民所转型相关行业对接,客人可以品尝到绿色农产品、新鲜海鲜;可以体验渔村生活,捕鱼、抓螺;有客人想出海游玩,就推荐到潭门休闲渔业码头,乘坐有运营资质的休闲渔船去玩。

“潭门的海是我们的共同财富。”符名林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我想争取在三五年内,把品牌门店发展到10到15家,吸引更多渔民加入进来,不再单纯地靠海吃海,为潭门人闯出一条更好的致富路,也为后代保留一片蔚蓝的大海。”

谋远

渔旅融合蹚新路

“以前出海一次要两个月时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能回家,还有稳定收入。”今年40多岁的渔民李琼日如今已不再出海捕鱼,2018年初,当了近20年船长的他将自家的渔船出租给一家休闲渔业公司,自己也进入公司工作,负责开船带游客出海游玩。

在李琼日看来,“想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沿着潭门中心渔港的道路慢慢走,随风入鼻的是海的味道,抬眼所见是海的风光,让人处处感受到海韵渔味。从传统渔业小镇,转变为独具渔家特色的新型旅游小镇,就是潭门镇的求变之道。

潭门镇党委书记周海通表示,传统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潜力有限,必须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潭门要做足做好特色风情小镇的文章,走渔旅融合发展之路。”

挖掘耕海文化,打造“潭门赶海”品牌,做强海鲜餐饮业,发展渔家民宿……潭门镇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出发,红红火火地搞起了休闲渔业。

今年已84岁高龄的老船长苏承芬说,原先的潭门渔民主要是靠着海洋捕捞赚钱,要么就是外出打工,“现在可选的路子多了,发展的机会多了,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了。”

游客多了,产业也就活了。如今,潭门游客接待量最高时日均突破5万人次,形成了以渔业、旅游和工艺品生产销售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

“潭门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将更加旺盛。”潭门镇镇长王国熊透露,2018年4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馆以来,已为潭门带来了超过50万人次游客,潭门马鲛鱼销售总量达到80吨、红杉鱼销售量超过200吨,“海鲜、美食及特产成为游客到潭门必选的时尚产品。”

据介绍,潭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文章,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扶持发展近海休闲渔业,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特色品牌,深度打造“潭门海鲜”名片,发展潭门餐饮旅游产业,并发展热带高效现代农业,让产业多点开花,助推潭门南海风情小镇发展。(记者 袁宇)

(袁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