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的重要时刻,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北京拉开帷幕。作为合作周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20日上午,以“自贸港联动地中海 科创扬帆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三亚主题日活动在海南三亚举办,这也是海南首次承办中意创新合作周相关活动。该活动由科学技术部指导、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来自中意两国科技界100余名嘉宾出席活动。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庄嘉在致辞中指出,中意创新合作周是两国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中意双边合作的品牌活动,有效促进了两国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创新资源对接与务实合作。海南自贸港是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在促进科技交流发展中具备要素、资源、区位和政策等多方面优势,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三亚设立主题日活动,旨在推动中意创新资源在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深度融合,释放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深化中意科技创新合作,期待双方通过此次活动深入了解、探索合作,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意智慧。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杰在致辞中表示,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和海南自贸港封关倒计时的重要节点,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大力支持下,中意创新合作周首次走进海南,让两国科创资源有了直接对接的新纽带,恰逢其时,意涵深远。海南自贸港建设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正加速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在种业、深海等多领域成果显著。面向未来,海南将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期待与意方共建高水平研发中心,畅通人才交流网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中意创新合作迈向新高度,为两国人民福祉和全球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中意双方科研机构达成重要合作共识。海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系PRISMA实验室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控制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积极合作,为两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人才交流、成果转化搭建起全新桥梁;此外,中意科学家联合开展的深潜与远海鲸类科学考察成果精彩亮相,充分展现了双方在海洋生态研究领域的深度协作成果。
多位来自中意科技界的重要嘉宾和青年学者开展智慧碰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西交利物浦大学、海南大学等专家学者围绕热带农业、海洋科学、机器人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交流探讨,分享国际科技合作案例和经验,勾勒出中意科技合作的新图景。
园区推介环节,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的代表进行专项宣介。目前,科技城已形成“陆海统筹、开放创新”的发展格局,通过完善科研配套、优化政策环境,正逐步打造成为国际化的科创高地。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通过专项宣介,让大家看到了双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精准合作切入点,为后续深化交流奠定了清晰的认知基础。
为让参会嘉宾深度感受海南科创产业发展活力,将“纸上认知”转化为“实地感受”。作为三亚主题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天下午,50余名中意嘉宾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入产业促进中心、创新研学谷等创新载体,详细了解园区在南繁种业、深海科技、数字经济、人才培育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与科研进展,通过实地考察形式让中意嘉宾直观地感受到自贸港的科创活力。
据悉,中意创新合作周由中国科技部和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主办,是深化两国政府间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意科技合作的年度盛会。三亚主题日活动作为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海南首次承办该系列活动的标志性实践,也为中意两国科技界、产业界提供了交流对话与合作平台,推动“自贸港联动地中海”的科创愿景逐步转化为更多务实成果,为中意科技创新合作注入新动能。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记者: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