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在儋州召开,专家深度论证“儋州之于苏东坡”

第八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在儋州召开,专家深度论证“儋州之于苏东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9: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0日,作为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儋州分会场的重点项目,第八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在此举办。来自全国的苏轼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儋州之于苏东坡”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挖掘海南东坡文化的深厚底蕴,系统梳理东坡居儋时期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探寻儋州这片土地及其民众对苏东坡“平生功业”集大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东坡文化传承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2024年12月8日,在第二届东坡大会期间,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举办,大会论文汇集精编,今年10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快意雄风海上来——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固化学术成果,扩大研究影响。

本次学术研讨盛会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学术指导,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主办,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承办,海南省东坡文化旅游促进会、海南东坡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文化研究院、海南省社科院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海南省研学旅游协会、海南省研学游推广中心、儋州东坡书院、海花岛苏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等协办。

(研讨会会场)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首席顾问、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儋州籍老领导戴青云宣布开幕并致欢迎辞。他说,东坡居儋,这里超越政治身份与地域隔阂,儋州百姓发自内心的善良与包容,使得苏轼由衷地发出了“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的感叹,进而将自己认作儋耳人,还想学说儋州话。这份由儋州百姓所给予的精神慰藉与情感认同,是东坡先生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完成思想蜕变的重要前提。儋州,以其宽厚博大的胸怀,成为这位文化巨匠漂泊生涯中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戴青云代表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和儋州乡亲致欢迎词)

海南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张君玉出席并致辞。她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担使命,在理论研究与阐释上展现新作为。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并自觉将其融入传统文化研究之中。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绝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在于鉴往知来,为当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汲取深厚的精神滋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要立足“十四五”重大成就,紧扣“十五五”发展目标,深入挖掘东坡文化中与当前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相适应的思想精髓,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张君玉代表海南省社科联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方永江出席并致辞。他高度评价海南省苏学研究专家学者以“新闻调查+学术研究”双重视角形成的“学术扎实、实践生动、现实关怀强烈”的学术研究风格。海南省苏学研究相关组织和个人连续多次获评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和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荣誉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海南的苏学研究为全国苏轼研究树立了榜样,值得各苏轼遗迹遗址的兄弟研究机构学习。

(方永江代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致辞)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新生代表各地东坡文化研究组织致辞。

研讨会面向全国征集收到110多件论文,经严格编审,选取31篇收入论文集清样本。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有八位学者作现场交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历史学教授黎雄峰所作《儋州之于东坡——以苏东坡与黎子云交往研究为例》,黎子云第三十四世孙、海南省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黎玉石所作《黎子云与载酒堂——东坡居儋的文化根基与地理标识》,首次集中挖掘研究东坡居儋期间亲密朋友黎子云的身世,系统梳理黎子云家族为东坡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的重要例证。

戴青云《“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从东坡居儋文论看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武国强、曾明《东坡居儋时期思想内核升华探究》,吴冠南《苏东坡“居儋十六论”之治国理政理念研究——以〈论始皇、汉宣、李斯〉为例》,陈智勇《东坡居儋:中华文化新地标》,秦纪明《穿越千年的精神灯塔——苏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等论文,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与新的学术角度,提出重要论据与新的观点。田立伟《东坡三州贬谪养生智慧研究》,李本亭《苏轼居儋交游及文化影响研究》,万燚《美国汉学家何瞻论苏轼的儋州谪居》等文章,以不同的视野分类研究东坡居儋思想文化。高中桥《海南当代苏学研究概论》等,系统梳理了历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等海南苏学研究的经历与成绩。

我国著名苏轼研究专家诸葛忆兵、董希平、谷曙光、罗宁、王友胜、阮怡等应邀参加研讨会,分别作为研讨主持和点评专家,形成历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究会最高学术力量,为会议学术水平提升以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贡献了智慧,得到各地苏轼研究学术组织的高度赞扬。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作会议总结时,将本届研讨会的特色概括为“五化”。一是 “在地化”。此前多届研讨会为平衡全国各省区学术研究与学者队伍,有时会刻意减少本地专家发言数量;本届研讨会聚焦“居儋研究”,论文编审完全围绕东坡居儋思想文化领域,重点挖掘黎子云等儋州民众对苏东坡的关爱支持,深刻展现苏轼“风土极善,人情不恶”的真切感受,以及东坡居儋实现“平生功业”集大成的客观因素。二是“实践化”。本次会议发言及论文集收录文章,既包含纯学术、文献类的研究整理,更注重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开展应用理论研究,凸显文化研究的现实价值。三是“差异化”。应邀主持与点评的6位教授均为国内苏轼文化研究一线权威,而部分大会交流学者此前较少接触高端学术活动,其研究成果(如黎子云家世研究)虽在学术规范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其中的史料、族谱及历史传承研究具有唯一性与重要性;这种“差异”既助力地方学者通过专家点评提升研究能力,也让权威专家得以接触基层学者风貌,从新视角感知东坡文化研究的外围状态。四是“融合化”。研讨会汇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及各地苏轼研究组织负责人,为整合苏轼生平研究成果、交流各地苏轼文化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经验提供了难得契机,推动全国东坡文化研究资源的协同联动。五是“年轻化”。大会主旨发言学者中,既有“80后”“90后”中青年学者,也有新世纪研究生,形成新的研究梯队,为千年苏学的传承弘扬注入青春活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作大会总结)

此外,多次出席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的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博士陈智勇认为,本届研讨会在四方面超出往届:一是学者知名度高,多位全国一线苏轼研究专家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3位副会长参会指导;二是论文精准度高,全部入选论文均以东坡居儋思想文化为主线,尤其黎氏学者专题研究黎子云,从历史人文角度论证“儋州之于苏东坡”;三是代表粘合度高,东坡行经的十多个城市的研究组织负责人、专家协同与会,实现各地东坡文化与居儋文化的高度整合;四是会务组织熟练度高,主办方以连续7届的办会经验,确保会议科学高效。

研讨会期间,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向儋州市旅游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公司、东坡书院、苏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儋州市东坡学校赠送的李公羽新著《苏东坡与澄迈》和由海南省旅文厅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快意雄风海上来——第七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向东坡书院等单位赠送学术著作)

会后,参会专家学者还实地考察了儋州东坡桄榔庵纪念馆、东坡书院、东坡同心小站、东坡历史文化艺术馆等文化场所,通过沉浸式体验东坡居儋遗迹,进一步深化对“儋州之于苏东坡”的认知,为后续研究积累了鲜活的实践素材。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记者:陈博文)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