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守护海南本土文化的鲜活窗口

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守护海南本土文化的鲜活窗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3 21: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海南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浪潮中,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自2012年开馆以来,始终以收藏、研究与展示地方文物为己任。2023年底,博物馆迁入新址,在曹成杰董事长亲自指导与绿化班员工李国喜、陈人川等人的辛勤努力下,实现了数千件藏品“零损搬迁”,成为校内又一文化地标。

新馆以“海南本土文化整合展示”为核心,规划了矿晶厅、砗磲厅、火山石器展区及民俗文物区等功能分区。一楼东侧陈列着121件火山石器具,其中“圣旨牌”作为镇馆之宝,见证了琼北火山石古村的历史风貌;西侧《稀见仅见海南民间藏珍》展区则精选椰雕大师吴名驹创作的槟榔椰雕盒、失传古棋印版等珍品,凸显海南工艺与民俗的独特魅力。

馆藏来源多元,既有来自海口古玩城与地摊的征集,也有民间捐赠与田野考察所得。例如,汉代石权与“南极增辉”匾额(与明代昌塔重建相关)均为村民惠赠,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火山石器展区中,石锁、擂砵等器具不仅实用,更镌刻着古人的审美与吉语,反映了海南乡村文风与民风的潜移默化。

在科普教育方面,砗磲与矿晶藏品成为理解海洋生态与地球地质的生动教材。央视曾誉矿晶为“大地舍利”,博物馆通过精心布展,引导观众从斑斓晶体中“打开宇宙理解之门”。此外,馆内通过复原“打酒”、雕版印刷等互动体验,以及悬奖猜字、九宫格谜题等趣味活动,增强青年参与感。学生复刻《兰亭集序》拓片、深入火山村落研学等实践,更让文物“活”了起来。

近年来,博物馆积极拓展数字化与跨界合作,开通公众号持续推广馆藏与研究,并与省博、中国南海博物馆等机构密切交流。2025年以来,新增海南古代秤杆、山西银号戥子、良渚黑陶等文物,进一步丰富了展陈。

(海口经济学院供图)

作为海南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多次获媒体报道,如“晋裕戥子的故事”“墨斗古今”等专题,持续向社会传递本土文化价值。展望未来,博物馆将继续借助媒体与公众之力,让海南的历史、民俗与自然瑰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郑子亮)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