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乐文:十八载深耕廖纪文化,草根力量助推海南文旅融合

曹乐文:十八载深耕廖纪文化,草根力量助推海南文旅融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21: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海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万宁礼纪镇曾是“卖菜郎”的曹乐文,用十八年的坚守与奔走,完成了从瓜菜贩子到地方文化守护者的蜕变。他以草根之身叩响历史之门,系统挖掘、整理并推广明代名臣廖纪的文化遗产,全力推动文史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为海南本土文化自信与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民间力量。

缘起传说:放下生意投身文化挖掘

曹乐文与廖纪的缘分,始于幼时听闻的“廖天官”传说。2008年,怀揣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忱,他毅然放下经营多年的瓜菜生意,回到家乡专注投身廖纪文化研究。尽管仅有高中学历,但曹乐文凭借惊人的毅力,开启了跨越多地的史料搜集之路。

他辗转万宁、陵水两地,走访民间探寻廖纪相关踪迹;多次自费北上河北、天津、北京,踏访廖纪出生地、墓址,还走进故宫、国子监等历史现场,只为获取更详实的研究素材。寻访途中,文物湮灭、廖纪后人难觅的遗憾时常出现,却从未动摇他深耕廖纪文化的决心。

曹乐文告诉记者,为提升研究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他积极联络海内外学者。他邀请明史专家从国外发来相关研究论文,委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泽应校勘标点廖纪著作《大学管窥》《中庸管窥》。历经两年努力,2010年,由他主编的《廖纪研究文集》正式出版,明史专家毛佩琦为文集作序,将廖纪与丘濬、海瑞并称为“南海三星”,这一成果填补了海南文化史的一处空白。

(曹乐文供图)

从研究到实践:多方奔走推动文化落地

在曹乐文看来,文化研究不是终点,让廖纪文化从纸面走向现实、惠及地方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他率先发起成立海南省廖纪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学术论坛,吸引国内知名学者参与,为廖纪文化研究搭建起专业交流平台。

2016年,曹乐文牵头组织“廖纪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专题研讨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廖纪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为项目推进凝聚共识。

创新表达:拓宽文化传播与产业路径

近年来,曹乐文不断拓宽廖纪文化及海南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深耕文史研究的同时,他发现海南话歌谣独特的韵律与文化内涵,进而投身音乐创作。由他作词的海南话歌曲《阿婆来》斩获省级奖项;与黄照安合作、阿培演唱的《请到陵水来》,在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180万次,成为传播海南风土人情的“声音名片”。

为持续推进廖纪文化项目,曹乐文注册成立文旅公司,通过创作歌曲、举办演唱会等方式积累资金,积极为廖纪文化项目招商引资。他还创作电影剧本《追梦者》,目前已通过审核并完成备案,计划以音乐电影形式,展现海南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追寻与传承,让廖纪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担当

在曹乐文眼中,廖纪不仅是海南历史上与王阳明思想渊源深厚的“一品重臣”,更象征着值得当代人传承的“诚意”与“良心”品格。基于这一认知,他提出在廖纪故里建设“天官故里共享农庄”的设想,计划融合廖纪祖居重建、王阳明书院等业态,既保护文化遗产,又能带动当地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这一设想得到多位学者的认同与支持。

“你的付出一定有结果”,广东省海南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高卫的这句话,是对曹乐文十八年坚守的肯定。如今,海南正全力推进自贸港建设与文旅深度融合,曹乐文及其团队推动的廖纪文化项目,不仅是对本土历史名人的重新发掘,更是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结合的有益探索。这位扎根基层的“草根文化守护者”,正以不变的初心与务实的行动,为海南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书写着坚实而动人的篇章。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郑子亮)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