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3日海口电(记者 陈博文 王卓琼 马萌萌)自2022年投产以来,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交出亮眼“成绩单”。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海烨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基地已完成超2300架次飞机维修、超270架次整机喷涂及5.8万件航空零部件维修,凭借政策、服务与区位优势,吸引全球客户目光,成为自贸港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基地为境外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实惠。进境飞机维修免缴保证金、暂时进境维修允许内销、维修航材保税等优惠政策,大幅降低客户维修成本与时间成本。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卡塔尔国家航空、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等20多家境外公司的百余架次进境飞机大修和喷涂业务,香港航空及AERCAP、Icelease、BBAM等航空租赁企业亦在合作之列。海航技术旗下大新华飞维修党委书记袁勇说道:“我们的维修品质与服务态度获境外客户高度认可,众多航司成为‘回头客’。”
与此同时,基地的专业实力与区位优势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一方面,企业在民航客机维修及工程管理领域积累丰富经验,组建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为高质量服务提供保障,且已具备中国、美国、欧盟、泰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管理部门颁发的维修资质;另一方面,海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航线可近联东盟、日韩、南亚,远达欧洲、中东、非洲,为产业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实现“一站式”服务,机体大修、零部件维修、航空器整机喷涂等业务“一步到位”,显著提升维修效率。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临近,航空维修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届时,全球客货飞机起落将更频繁、航线网络更密集,飞机维修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作为海南本土航空维修企业,海航技术正积极布局未来,计划持续开发东南亚、南亚、东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新客户,加快多机型客改货能力建设,推进国产机型定检及喷漆能力建设,落地飞机复合材料维修、宽体机APU维修等附件项目,建立发动机零部件深度修理全工艺能力,逐步完善航空维修产业链条,助力海南打造全球航空维修重要基地。
(马萌萌 摄)
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吴栋阳表示,作为海南自贸港聚焦“填补国内空白、构建国际优势”的重点项目,公司深耕高端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已实现从“零突破”到“稳产出”的跨越,为自贸港打造全球航空维修重要基地注入强劲动力。
据介绍,海口吉耐斯由海南航空与省市两级国企联合出资设立,2021年注册成立之初便锚定高端赛道,专攻适配波音787机型的GEnx-1B型号发动机全链条维修业务。该型号发动机此前存在国内高端维修能力缺口,而海口吉耐斯是目前大陆地区唯一获得GE公司GBSA最高等级授权的该型号发动机维修企业,这一授权相当于为其打开了全球航空维修市场的“金钥匙”。
成立4年多来,项目发展成果显著。据吴栋阳介绍,海口吉耐斯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200亩,目前已成功拿下中国民航局(CAAC)、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等权威机构颁发的维修许可证,正式纳入GE航空全球维修网络。产能方面,项目于2023年10月承接首台发动机维修,2024年2月完成首台交付;截至目前累计进场维修发动机26台、出场17台,2025年已实现9台发动机交付,产值达约4.8亿元。按照规划,项目稳产后年维修产能将达60台,年产值预计超30亿元,将有效拉动海南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式增长。依托GE全球网络与自贸港开放优势,公司已具备服务国际客户的基础,下一步将逐步拓展亚太及全球市场,推动“海南维修”品牌走向世界。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是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吴栋阳表示,公司充分用足用好自贸港政策,在自用设备进口方面享受“零关税”政策,累计节省税费约1亿元;通过“直通入区”创新监管模式,大幅简化设备、零部件通关流程,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缩短了操作时间,显著提升维修业务效率。“这些政策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提速,让我们更有信心在航空维修领域深耕。”
吴栋阳透露,未来海口吉耐斯将继续依托政策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一方面持续提升维修技术水平,拓展更多机型发动机维修业务;另一方面加快国际化布局,吸引更多国际客户,力争将项目打造为“立足海南、辐射亚太、服务全球”的航空维修枢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更多产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