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姓是否热衷夜市外卖?宋人的日常饮食有何情趣?科举制度完善后如何催生“文人的春天”?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和溪新著《大宋梦华录——宋代人的生活美学》近日出版,这部脱胎于《百家讲坛》讲座的27万字著作,以通俗笔触解读专业知识,让宋韵风华走进大众视野。如何让“象牙塔学问”走向民间?宋代理学在海南如何传播?海南本土文化如何深挖?和溪教授就此接受了专访。
学术与普及:文脉传承的一体两面
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遇鉴文明》等节目的和溪认为,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并非对立,而是文脉传承的“殊途同归”。“做学问不是自娱自乐,最终要服务于传承。”她解释道,学术通俗化需先“吃透”知识,再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表达,“若只做普及而无研究,便成了别人观点的‘二手传播’,难以触及本质。”
从高校通识课兼顾跨专业学生理解,到通过电视节目面向全国观众,和溪始终践行“分层次传播”理念。“文化学者应有传承文脉的襟怀,既要深耕突破,也要力所能及地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文化传承中。”目前,她牵头组建的海南大学“礼学与东亚文明数字人文创新团队”,正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术传播,推动传统学问走向更广阔的受众。
海南:礼学与东亚文明研究的沃土
长期研究朱子礼学的和溪指出,海南拥有深厚的“礼学与东亚文明”研究根基。明代海南文化名人丘濬尊奉程朱理学,所著《文公家礼仪节》对朱子《家礼》进行通俗诠释,推动这一影响东亚的礼仪典籍在民间广泛传播。“丘濬堪称由民间推动产生的国际性学者,足见海南在礼学传播中的独特地位。”
和溪介绍,朱子《家礼》规范了冠、婚、丧、祭等日常礼仪,元代入官方礼书,明代被朝鲜李氏王朝奉为国礼,深刻影响东亚多国。朱熹将传统婚礼“六礼”简化为“三礼”,实现“丰俭由人,贫富通行”;丘濬进一步通俗化诠释,让礼仪更易落地。“这些实践证明,礼学是沟通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媒介,至今日韩越等国的民间礼仪中仍可见中华礼制痕迹。”
如今,和溪团队正以“数字人文”为抓手,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技技能的人才,立足海南自贸港,深化礼学与东亚文明研究。
海南有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桥头堡
和溪认为,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独特,有望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头堡”。随着59国人员免签等政策实施,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海南,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推动文化‘出海’,需立足本土、放眼全局。”她举例,传播东坡文化可拓展至宋韵文化整体;丘濬、海瑞不仅是海南文化符号,更代表着中国礼制文化的精髓。她建议,海南可借鉴杭州等城市经验,推出“沉浸式宋文化体验”:依托本土沉香资源,让游客体验宋代“焚香”雅事;结合琼剧特色,打造类似“东坡游湖”的文旅项目,让文化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让学术走出象牙塔,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既是传承的使命,也是创新的路径。”和溪说。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傅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