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农历六月十一),海南省举办专题活动纪念苏东坡登陆海南岛928周年。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当日发布苏东坡琼州往返行经澄迈县古驿道的最新考察成果,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宋绍圣四年(1097)农历六月十一日,东坡先生携儿子苏过自徐闻递角场码头登船,渡过琼州海峡,当晚登陆海南岛。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早在去年底策划、组织全线考察苏东坡在澄迈县境内所经古驿道的每一个驿站、铺舍,今年5月底全面完成实地考查,考论驿道行踪,钩沉历史密码,确认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东坡当年行经古驿道的站点,今日基本都是乡镇村落。在大量史料文献支撑下,历史、地理、考古、文物、文献、文学和旅游等领域专家学者,通过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确认澄迈县内东坡行经古驿道的铺舍,由东向西依次为:七里铺、颜村铺、多峰铺(封平都)、稍阳铺、沙地铺、西峰(西安)驿(铺)、黄洞铺,分别对应当代的老城镇龙吉社区、老城社区、玉堂社区,大丰镇大丰社区、肖阳社区,福山镇花场村委会(沙地),桥头镇西岸村委会、荣兴村委会(美鼎村)。元符三年(1100)农历六月中旬,获旨北归的东坡先生携儿子苏过离别儋州,过临高,由西向东再次行经澄迈县境各个铺舍、驿站,六月十三日在通潮驿写下《渡海帖》,至琼州府城逗留二、三日后,又返回澄迈,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北归。这些东坡往返行经之地,除去通潮驿较为引人关注之外,近千年来几乎完全湮灭的史料文献之中,无人注重研究和利用。
早在2021年9月,中共澄迈县委宣传部即委托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全面考察调研澄迈苏东坡历史文化。苏学研究专家利用半年多时间,从大量文献史料、官修方志中查寻东坡在澄迈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东坡在澄迈所写诗文书法作品,整理汇总东坡在澄迈的人文活动遗踪,确认县境内东坡历史文化遗存,形成较为完整的调查报告,为近年全县大力传承弘扬东坡文化奠定了学术和文献基础。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是中共澄迈县委聘任的“文化顾问”。他在纪念活动现场,发布今年5月份对苏东坡琼州往返行经澄迈县古驿道的考察成果,作题为《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专题报告。苏东坡在澄迈县境所经古驿道住宿、午餐和途中歇脚吃茶的铺舍,李公羽归纳为“二驿五铺”。考察报告还论证了澄迈古八景与东坡文化的密切关联,就如何充分利用好东坡行经之地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提出系统的意见。报告建议全县以“东坡行迹”为灵魂,以“古驿道”为脉络,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打造一条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休闲、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廊道,将澄迈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动能;对里桥、通潮阁等重点东坡文物遗存的修缮、复建提出具体建议;就每一个铺舍如何结合本村实际,按“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使千年前的东坡遗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化利用,形成当代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的珍贵品牌,分别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建议分期分批,重点先行,先易后难,逐步完善,轴线延伸,内容深化,全域联动,品牌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响应,将“澄迈东坡古驿道”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IP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文旅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促进和深度赋能。
原籍澄迈县老城镇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扬俊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他指出,苏东坡行经澄迈县古驿道的考察成果,对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感谢省苏学研究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付出的辛勤努力。老城、大丰、福山、桥头四个镇以及相关村委会,一定要特别重视,努力消化,充分利用,为当代乡村振兴服务,也为后代子孙造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振友曾于2022年底参加省苏学会组织的临高境内东坡行经古驿道全程实地考察,在此次澄迈考察成果报告会上,他热情称赞海南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提振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取得的成绩。李振友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专业,对充分利用东坡文化为县域农产品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此次考察由澄迈县旅文局指导,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学术支持,海南省苏学研究会联合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文化研究院等多单位共同完成。活动现场,专家学者与地方干部就古驿道保护开发路径展开研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期推进”的共识。
纪念活动在澄迈老城镇龙吉村(宋代七里铺旧址)举行。与会者实地考察古驿道遗迹后认为,澄迈东坡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既为研究宋代海南交通、人文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古驿道文化廊道的规划推进,千年东坡文化正焕发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活力。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