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诗刊》社、海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澄迈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海南澄迈·渡口诗会”文化活动正式启动,同期举行“古渡新篇:自贸港建设语境下的海洋诗创作研讨会”,来自全国的30余位诗人、学者、评论家齐聚澄迈,共话诗歌创作与文化传承。
澄迈地处海南岛北部,因古县治老城的澄江、迈岭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登陆和离开海南的重要驿站。苏轼曾在此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千古名句,其写下的《澄迈驿通潮阁》更是以“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的细腻笔触,描绘出澄迈的壮美风光与游子心境,为这片土地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指出,澄迈作为东坡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如今的澄迈渡口虽已不见当年荒驿孤舟,但潮声依旧,诗意长存。举办诗会既是对先贤的缅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让诗歌韵律在这片热土持续焕发活力。”
中共澄迈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广俊表示,以“渡口”为名举办诗会寓意深刻。“渡口既是出发的起点,也是归来的港湾,承载着现实与精神的双重意义。澄迈将以诗会为平台,深化省际乃至国际文化交流,让海南故事、澄迈声音借助诗歌传播得更远。”
活动期间,与会诗人、学者围绕“古渡新篇:自贸港建设语境下的海洋诗创作”展开研讨。诗人、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江非认为,海洋诗歌创作应突破海岛、渔港等传统题材局限,深入挖掘海洋的荒野属性与自然本质,提升作品的“深度”与“蓝度”。诗人黄胜提出,苏轼等先贤奠定的从容豁达精神,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文化根基,期待更多诗人创作出反映时代的海洋诗歌佳作。诗人邰筐则谈到,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洋相关新热词不断涌现,诗人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探索海洋的深邃内涵。
活动期间,诗人们还重走东坡古道,参观东坡渡海遗址,并走进澄迈中学、文化馆开展诗歌讲座,以诗歌为纽带,感受澄迈的历史人文与山海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