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三大改革”赋能00后本科生在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海南大学“三大改革”赋能00后本科生在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8 14: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探索到学术成果发表,海南大学崖州书院2022级南繁学院生物育种专业本科生苏琳珂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崭露头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土地》上发表论文。其成长历程,生动展现了海南大学通过“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三大改革,打破传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灵活学制下的科研机遇

“兴趣是科研的起点,但自由探索的土壤更重要。”苏琳珂的科研之路始于高中生物课本中关于进化的章节,而真正让他迈出第一步的,是海南大学弹性化的学习机制。通过“以考代修”等模式,他得以压缩常规课业时间,将精力倾注于海南城市住宅区的植物多样性调研。大二时,他主动叩开热带农林学院教授王华锋课题组的大门,用课余时间完成269处样地数据采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这一机制不仅赋予他时间管理的主动权,更让他体验到科研全流程的锤炼。“从数据建模到论文修改,每一步都像解谜,而学校给了我‘试错’的底气。”苏琳珂坦言。

跨学科协作破解生态密码

当苏琳珂发现“城市住宅区植物多样性高于农村”的异常现象时,他并未止步于生态学视角。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平台,他接触到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数据工具。他受“奢华效应理论”启发,最终选择广义线性模型,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在塑造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单打独斗无法触及问题本质。”他说。正是这种多领域资源的无缝衔接,让他的研究跳出了传统生态学框架,为城市规划注入新视角。

多元平台孕育创新思维

在崖州书院,苏琳珂的团队成员来自很多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每两周一次的组会上,他们会围绕“社会经济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与系统进化”等展开交流辩论。“这些碰撞让我意识到,科学问题背后是社会系统的复杂博弈。”他说。

书院提供的不仅是团队协作的便利,更是一种思维跃迁的契机。当苏琳珂将房价数据与植物分布图叠加分析时,他感慨:“如果没有跨领域的知识渗透,这项研究或许只能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

对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王华锋认为:“科研前移是趋势,曾经很少本科生自主做科研。但现在,优秀的本科生可以靠自己主持科研项目,这不仅是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现实需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

从“科研小白”到论文第一作者,苏琳珂的成长展现了兴趣导向与坚持实践的力量。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个人学术的突破,更印证了一种新型育人模式的可能性——“当高校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者,本科生的科学梦想就有了破土而出的力量。”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王一钦、高可贺、朱铭硕)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