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海大人

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海大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1 14: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海南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海大人的心血与汗水。4月15日,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海南大学首次冲进前100名,位列全国第93名,2021年以来位次增幅全国排名第1。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无数扎根岗位、挺膺担当的海大人的奋斗缩影。他们,是海南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底气,更是自贸港建设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时代缩影。

电镜领域的“造塔人”:筑造高精尖仪器“海岛长城”

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及评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江华教授带领团队扎根海甸岛,建成全球首个人工沙层海岛上的高精尖皮米电镜平台,攻克低频振动、地基海水渗漏等国际性难题,经台风“摩羯”考验仍岿然不动。平台服务全国百余家机构,测试样品超万件。4月29日,他被授予“海南省先进工作者”。

他勇担使命,牵头组建“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两年内迭代20个版方案,整合校企资源,终于在2025年获批海南省主管的唯一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自贸港战略科技力量空白。

改革浪潮中,他推动分析测试中心“老树开新花”,提出科研—服务—育人“三位一体”模式,两年实现科研与技术服务量大幅度增长3.5倍。他培养出150余名硕博人才,以科技报国之心为自贸港逐梦深蓝注入硬核力量。

科研创新的“拓路人”:突破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技术瓶颈

在海南大学的科研前沿阵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脑机芯片神经工程”团队正致力于脑机接口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科技,旨在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为瘫痪等特殊人群带来希望。

在团队组建初期,由于脑机接口领域在国内尚属新兴,技术积累薄弱,芯片流片成本高昂等难题接踵而至。然而,团队凭借对科研的热忱和为填补国家技术空白的执着,汇聚各类技术人才,打破专业壁垒,踏上科研攻坚之路。

为打造核心采集芯片,团队历经四年,迭代三代,经过数百次bench-top实验、数十次动物实验及十多次外部展示验证。这些芯片打破了我国对进口脑机接口芯片的依赖,具备国际先进性能,4月,首次在消博会上亮相便引起轰动。

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中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新时代科研追梦人的又一块拼图落下,刷新着新的成绩,成就了不止步的“我们”。

智慧教育的“探索人”:开启教学创新之门

在传统无机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小红敏锐地捕捉到智慧AI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决心带领团队开启一场教学变革之旅。

课堂与实验室见证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为了设计出最适合AI辅助教学的课程方案,团队成员常常一起研讨 AI工具应用与课程设计。在教学资源库、科研前沿数据和海量题库中披沙拣金,以严谨态度精心提炼每一个知识点,将其拆解、重组,力求呈现方式精准且通俗易懂。

他们跨越技术复杂性与课程专业性之间的鸿沟,打造出无机化学智慧课程。该课程融合教学资源库与科研前沿数据,借助大数据推送实现多维学科发展,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团队持续优化课程,计划融入更多前沿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王小红负责的课程《无机化学》为海南大学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树立典范,有力推动了智慧教育的发展。

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银发闪耀育新人

杨云山,一位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一生与党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2005年退休后,他担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年。4月25日,他被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他深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自贸港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他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内开展红色主题讲座,与党员建立联系,耐心为青年党员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关工委组织制度建设等工作中,他积极发挥作用,推动起草了《海南大学关工委工作规程》,建议、推荐新一届关工委组成人员,大力协助书院建立关工委基层组织等。

他还有一个身份——“五老” 宣讲团成员,他们经常深入书院,到青年学生中间宣讲红色故事,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获得师生一致好评。杨云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坚守初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传承红色基因,为海南大学改革发展添砖加瓦。

水电巡检的“掌灯人”:为美丽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海南大学校园广袤,水电设施星罗棋布。后勤保障部朱广诚带领的能源保障团队,肩负着保障水电供应的重任。他们每天清晨便开始巡查,皮肤被晒得黝黑是巡检员的标配,更是他们辛勤付出的印记。

无论酷暑难耐还是暴雨如注,水电故障就是冲锋号。每次接到报修通知,维修人员迅即赶赴现场,攀爬高处、搬运重物,全然不顾汗水与泥水湿透衣衫。在台风“摩羯”肆虐的危急时刻,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向受损区域,连续奋战两天两夜,全力保障水电供应,将损失降至最低。

朱广诚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坚守的原因:“选择了这一行,就割舍不下。”团队建立了严格的每日巡检制度,定期开展人员培训与经验交流,利用智能化设备进行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确保每一处水电设施稳定运行。

后勤保障团队以校园为家,用无怨无悔的付出,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保驾护航,为平安美丽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南大学的今天,是海大人干出来的。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为学校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向这些光荣的劳动者致敬,他们正用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王一钦、张梦婷)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