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海南联办“河海讲堂”,首期李公羽主讲《开封与三苏文化》

河南海南联办“河海讲堂”,首期李公羽主讲《开封与三苏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8 12: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26日,“开封与三苏文化——纪念苏轼开封从政9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遵循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导向,围绕苏轼在开封十年间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从新的视角和高度系统梳理三苏尤其是苏轼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历史贡献。

宋治平二年(1065)二月,苏轼奉旨还朝,回到开封,除判登闻鼓院,开启他京师为官的政治生涯,至今960周年。此后,苏轼先后三次奉诏进京,高位理政,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以及龙图阁学士兼制诰、中书舍人、起居舍人等朝廷核心岗位任职。他坚持以民为本、法以便民,在顶层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具体方案实施等国家治理方面,写下大量上书、诏令,直接或间接指导、提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出席研讨会,作题为《身在朝中 情怀家国——苏轼开封十年治国理政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四川眉山诞生了三苏,但在中国最早产生“三苏”和三苏文化的地方是开封。可以说:眉山是三苏的诞生地,开封是三苏文化的发祥地,是三苏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的发源地,是苏轼、苏辙充分发挥政治才能,积极参与治国理政的实践地。尽管发生在开封的“乌台诗案”也是苏轼的伤心地,但父子三人开封备考,佳作问世;嘉祐二年科举考试,为中国文化史树立里程碑;“蜀学”诞生,形成三苏特别是苏轼在开封期间的历史性成就。李公羽说:开封也是苏轼一生行迹中的重要场域,应当成为全国苏轼行迹中的核心区域,是全国苏轼研学旅游的重点地域,或者说是三苏文化研学路线的发端。苏轼两度进京应试、4次京城为官,8次出入京城,在开封累计12年左右,超过一生从政40年的1/4,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但长期未能进入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视野。

(李公羽在主旨报告中介绍苏轼三次京都高位任职的履历)

李公羽通过展示丰富的史料文献,例证了苏轼在开封任职期间在多个领域成功参与国家和地方治理的事实。他进一步阐述,开封是苏轼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最高境界,海南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低境界;但海南是苏轼思想、学术、意志和情怀的最高境界。苏轼一生关于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的表述,最为集中有两个时期:一是开封,主要是应制科考试写成上书二十五策;二是琼州,系统回顾和梳理一生从政四十年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经验教训,反思前朝政事,就国事成败、政务兴衰、江山更替等作深刻点评,形成“居儋十六论”和“海南三书”,实现思想、学术集大成,东坡文化继而反哺中原,影响世界,为我们新时代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河南大学文学院郑慧霞教授以视频方式参会并作学术报告。她从东坡先生海南“天容海色本澄清”“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等色彩鲜明的诗句出发,分类研究东坡诗文中色彩系列的修辞作用,以及对情感丰富表达的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文学院郑慧霞教授以视频方式参会并作学术报告)

本次研讨会认为,三苏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三苏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十分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和社会大量研究时间和关注往往局限于三苏文化的文学领域,对于三苏非文学类著述的学习研究严重不足,甚至仍存在许多空白地带。开封市有理由和责任承担起从三苏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的重要责任,并率先从“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角度,着重学习三苏文化特别是东坡文化,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当代思考与借鉴。

(研讨会现场)

此次纪念苏轼开封任职的学术活动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提供学术指导,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海南省河南大学校友会策划、主办,中国网中国瓷(自贸港)文化体验中心承办,河南省名人文化研究会、《中国文化报》河南记者站、《中国文化报》海南记者站、海南文化研究院等协办。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秘书长、海南省河南大学校友会监事秦纪明主持,海南省河南大学校友会党支部书记焦杰民致辞。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会员、海南省河南大学校友会会员,海南省社会科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及新闻界等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参加研讨会。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