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崛起:打造特色农业新标杆,产销新路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崛起:打造特色农业新标杆,产销新路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14: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26日,海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于琼山区大坡镇田心村开展以“冬季小龙虾 海口最有‘钳’”为主题的海南(海口)冬季小龙虾产销对接活动。

这场集产业推介、品牌发布、产销对接、农旅体验于一体的盛会,不仅展现了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的蓬勃生机,更折射出海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生动实践。

小龙虾撬动大产业:错季优势激活热带农业新动能

在“虾王”比拼现场,一只重达95克的“巨无霸”小龙虾引发阵阵惊叹,成功获得“虾王”称号。这只来自海口鑫莲农业有限公司养殖的冠军虾与一起参赛的小龙虾们在随后的慈善拍卖中共以9888元高价成交,拍卖款项当即全额捐赠给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这不仅是重量的比拼,也是爱心的传递,更是海口冬季小龙虾优良品质的呈现。”现场竞拍到“虾王”的爱心企业说道。

“虾线清晰、个头大、品质好,是我们那市场的‘尖货’。”现场来自成都的客商张奇志说,“去年11月,听说海口冬季小龙虾在武汉一上市就立即售罄了,所以今年我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给成都市场多签一些意向订单。”这次产销对接活动,邀请到2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龙虾客商,都是为了海口冬季小龙虾配额订单而来。2024年,海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便开始带着海口冬季小龙虾北上,多次走访武汉、上海、成都、香港等地进行推介,一年时间,便打通了覆盖多个省市的销售网络,带着养殖户们前后共签下了近5000万元的订单。

科技是海口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要精准调控温度、环境、营养、雌雄配比等要素,进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才能满足海南冬季小龙虾养殖业对虾苗的旺盛需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冬梅正在现场开展技术分享。科技创新是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海口冬季小龙虾的出圈,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支撑,近年来,她扎根农村、带着农户、守着田地,并带领团队在调控小龙虾性腺发育方面取得了突破,团队负责的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也正稳步有序推进。王冬梅研究员指出,“海口冬季平均水温保持在18—25℃,小龙虾生长周期较内地缩短20%,我们科学养殖,创新技术,小龙虾不仅生长快,活力好,肉质更是饱满紧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上市窗口期,正好填补全国市场空白,价格可达内地旺季的3倍。”这一得天独厚的季节差优势,让海口小龙虾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季黄金钳”。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产业联盟重塑农业生态

活动现场,随着红绸落下,“海口冬季小龙虾养殖联盟”和“海口供销冬季小龙虾育种育苗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海口供销小龙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海口冬季小龙虾产业从分散经营迈向集团化发展。海口冬季小龙虾养殖联盟成员单位的冯汉勇介绍:“通过统一养殖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平台,实现现有农田的保值增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中,海口市供销集团与江苏盱眙龙虾产业公司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下,双方约定将在小龙虾育种育苗研发及供应、养殖技术推广、成品销售及品牌建设、深加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共享小龙虾发展成果。

在现场海口冬季小龙虾配额协议签约环节中,海口供销小龙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布今年将新增1300亩虾塘产量,并分别与武汉小龙虾协会、迈诺亚跨境电子商务(海南)有限公司(香港市场)、四川省成都好惠鲜农业有限公司(成都市场)达成年度共40万斤配额协议。截至4月底,该司共实现6150万海口冬季小龙虾产值。“这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对‘南虾北销’产业新格局的积极探索。”武汉小龙虾协会会长陈俊发评价道。

“一只虾”的乡村振兴辩证法

在春耕插秧体验区,市民王先生正带着孩子学习“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我们以前认为小龙虾的生命力很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生长,听到现场专家的讲解才知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小龙虾的抗应激能力非常差,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成为一只安全无污染的‘生态虾’,这比课本上生动多了!”这种寓教于农的场景,正是海口推动“产业+文旅+教育”融合发展的缩影。

“这次海口冬季小龙虾产销对接活动中,我们设立了很多环节,不仅有比拼、有科普、有产业洽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企业以及100个海口家庭前来沉浸式体验,专业性与趣味性结合,‘可看、可吃、可玩、可传播’。”海口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按现行价格,1亩稻虾田综合收益可达1万元左右,是传统水稻种植的10多倍。我们规划两年内发展3000亩基地,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特色产业正在重塑乡村人才结构,本地年轻人开始专注学习“稻虾综合种养”立体循环模式。“种一季稻、养两造虾,现在通过海口供销的平台搭建,我们的虾能直供外地各大市场,年收入比进城打工翻了一番。”今年新加入海口冬季小龙虾养殖户行业的冯裕增说。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展现现代农业对自然规律的创新运用

近年,小龙虾逐渐成为国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水产品,但养殖受气候影响,每年10月以后产量逐渐减少。得益于独特的热带资源优势、凭借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海口冬季小龙虾火爆于国内市场冬季至初春市场,是海口立足资源禀赋、践行科技兴农的创新实践。近年来,海口在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的道路上不断突破,通过“稻虾共养”“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循环发展,土地效益得以显著提升,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让冬季小龙虾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钳子”。这次海南(海口)冬季小龙虾产销对接活动不仅推介了海口冬季小龙虾,更是展示海口特色农业的无限可能。

这片曾经的传统农区,正因一只只红色“小精灵”的跃动,谱写着一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