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三届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在海口召开

2024第三届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在海口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25 16: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3日,2024第三届影响力国际气候创新大会在海口盛大开幕。大会以“加速伙伴关系 共创零碳未来”为主题,超过400位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投资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代表和专业观众齐聚现场,探讨前沿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创新技术,以期通过创新与跨界合作,加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减排进程,共建可持续未来。

据悉,大会2022—2024年连续三年被列为“海南省级会展项目”。

(主办方供图)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紧迫话题和共同挑战,全球变暖的总体形势已不容乐观,世界需要更有雄心的解决方案和实际行动。作为在COP29之前举办的气候盛会,大会响应有关呼吁,设置了1场开幕式、2场主旨论坛、3场全体大会及12场分论坛:车网互动、循环经济、碳市场、绿色供应链、南南合作、生物多样性、ESG、韧性城市、海洋牧场、近零碳园区、气候投融资、再生农业。

开幕式上,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毛东利发表致辞,提到海南紧邻香港、澳门,辐射东盟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空中及海上互联互通,处在当今世界最活跃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的“8字形”战略交汇点上,将重点打造“两个基地”“两个网络”“两个枢纽”。2025年年底前启动封关运作后,海南自贸港将作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重要地方区域节点,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指出,国际供应链链主企业将碳足迹纳入供应链评价体系,要求供应商披露碳足迹,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国际化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二是在核算体系上体现国情,同时确保框架层面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三是在规则相同的前提下革故鼎新,在透明性和代表性上提出高于现有国际通用规则的标准。

此外,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环境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柴麒敏;菲律宾能源部助理部长Mylene C. Capongcol;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公共政策与可持续性金融部门董事总经理Diana Parusheva-Lowery;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与政府事务副总裁高勇等发表演讲。

高勇表示,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面临碳税或碳定价机制。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桥梁。为期三天的会议展示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脱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融资目标与行动计划,加快建立气候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提供更多机会,让世界共享自贸港发展新机遇,为实现一个低排放、具有气候韧性的未来注入新的动力。

海南自贸港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是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对于推动绿色航运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中国船舶集团(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ESG专家组组长王海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利用金融业开放优势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可设立专门的绿色航运基金,用于投资和激励港口和航运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如LNG、绿氢等)或进行相关升级改造。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主流绿色航运政策: 可与国际相关监管机构合作,对接IMO的2023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欧盟的碳交易体系等,为航运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利和客制化的服务平台,提升海南在全球绿色航运版图中的地位。

三是发展净零排放港口设施: 可利用海南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清洁能源驱动的港口,以减少港口运营期间的碳排放。同时,应积极配合航运业低碳转型趋势,建设岸电设施,要求停靠港口的船舶使用岸电供电系统,减少排放并降低能源消耗。

四是加大对低碳技术投资: 可建立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孵化区,并选择合适的港口和航线作为创新技术应用的试点区域,加强对涉海涉碳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引导和培育。

本届大会得到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由海南影响力会展投资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南海研究院、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影响力工场上海创新中心、中国欧盟商会环境工作组等国内外多家知名机构支持举办。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