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儒茂:多元共治促乡村振兴,绘山海黎乡和美图景

陈儒茂:多元共治促乡村振兴,绘山海黎乡和美图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3-10 18: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儒茂在《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04期发表题为《多元共治促乡村振兴,绘山海黎乡和美图景》的文章,全文如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2023年,昌江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在乡村治理上探索出符合昌江实际的多元化乡村治理之路。

(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黎族村寨风光,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政治引领

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上争当实践范例围绕“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求,昌江县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十星“两委”为路径,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头羊”和农村党员干部人才这支乡村振兴主力军、先锋队,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优配强“领头雁”,选出4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为村党组织书记,占全县村党组织书记54%,推荐13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本科学历教育,推动学历、能力“双提升”。向全部行政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协助村党组织书记把方向、定措施、促发展。通过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强村不断涌现,十月田镇好清村发展凤梨特色产业,连续两年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海尾镇大安村获全国黑皮冬瓜“一村一品”示范村。实施“党员三亮工程”。开展党员“亮身份”“亮工作”“亮成效”行动,实行“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工作机制,把党员身份、责任挂牌公开“亮”出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遇事找党员成为一种新风尚,推动党员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乌烈镇乌烈村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题,积极打造“乌烈女工”劳务品牌,培育劳务带头人30人,带动农村妇女灵活就业3000余人。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开展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专项行动,群众满意度达99.69%。实施“人才培育工程”。首创设置“村务专员”岗位,每个行政村招引1—2名本村或本镇高校毕业生返乡协助村“两委”干部开展村务工作,大力支持“村务专员”干事创业,将其打造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助手”、农村网络电商“达人”、乡村治理“能人”,有效解决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打通“村务专员”向“两委”干部身份转变渠道,为乡村振兴“拴心留人”,让“土专家”“田秀才”留下来,切实成为乡村振兴“后备军”,将4名表现优秀的“村务专员”选入村“两委”干部队伍。

德治教化

坚持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争当实践范例围绕“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强有效服务供给”要求,昌江县坚持以精神文明培根铸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一体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化惠民,逐步形成崇德向善、文化润心、和谐宜居的“文明昌江”“文化昌江”鲜亮底色,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强化主流价值涵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乡村精神家园,建立221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堂”,设立“植树娘子军”纪念馆、保突制陶馆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宣讲活动,派出“乡音黎语”“文艺宣讲轻骑兵”等宣讲团覆盖全县农村宣讲,把言简意深的“书面语”变为易于理解的“方言土语”,推动党的理论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树立精神文明典型。深入推进“五大文明”等创建活动,每年举办“感动昌江”十大人物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文明标兵、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先进模范,打造“昌江先进人物事迹一条街”,展示历届昌江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榜样先进事迹,让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陶凤交“植树娘子军”团队、全国最美百名生态环境志愿者“海洋卫士”钟强彬等“身边模范”在乡风文明中唱主角,引领全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了昌江海岸线万亩沙漠防风林的绿色奇迹,昌化渔船打捞垃圾试点工作入选生态环境部制度创新推广案例,王下乡全国“两山”实践基地成果在联合国第十五次大会上展播。抓好特色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不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乡愁”所依托的主体,也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抓手。昌江县积极推进黎族文化、雨林文化等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处理好城乡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施王下乡洪水村“船型屋”黎族传统聚落修复、钱铁洞史前人类遗址等文物遗存保护工程,以黎族传统文化和考古文化内涵为起点,将王下乡的偏远宁静转化成稀缺的旅游元素,打造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示范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自治强基

在推进移风易俗上争当实践范例围绕“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功能”要求,昌江县聚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大力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清单制+积分制”等基层自治实践,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清单赋职能。定好“四张清单”,围绕党建引领、服务为民,建立基层干部“履职事务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解决基层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围绕乡村振兴、七个倡导,建立“乡村发展清单”“村民行为清单”,解决村庄如何发展、村民如何参与的问题。设置清单积分内容、量化标准,厘清基层组织、村“两委”干部职能边界,规范村民行为准则,让干部心中有戒、照单履职,让群众心中有数、按图办事。

以积分比成效。强化积分运用,将积分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定期对村“两委”干部开展积分考核,综合形成考核绩效奖励金等次;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赋权,村民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外出务工、产业发展、孝老爱幼等事项获得积分,可以凭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等物质奖励。推行积分制后,干部从“被动干”到“主动干”,群众从“站着看”到“一起干”,农村从“脏乱差”向“整洁美”转变,创成了3个全国文明村镇、15个省级文明村镇、36个清洁乡村。

(十月田镇农村妇女龙舟队参加2023年三亚市龙舟公开赛暨省民族运动会龙舟测试赛)

以文体活动激活力。发起“黎花知音”乡村课堂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妇女群众自立自强,形成乡村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杯比赛、“村BA”、“村VA”、“村晚”、龙舟赛等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坚持农民唱主角,如十月田镇王炸村自发组织一支农村妇女龙舟队,队员日常下地干活,比赛时能征善战,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好名次,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现代女性别样风采。依托体育旅游示范县创建,大力举办自行车、围棋、国际象棋、海钓等国际赛事和群众性赛事,助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让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法治保障

在建设平安乡村上争当实践范例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求,昌江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预防为基点,全面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社管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机制建设,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打造“枫桥经验”新样板。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全面整合政法系统退居“二线”的业务骨干和退休老干部力量,建立矛盾排查化解蹲点指导组,下沉乡村一线驻扎蹲点,推动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形成“政法干部蹲点指导”助力基层解纷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领导带头包案办理疑难复杂信访案件,有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昌江县印刷厂“一房多卖”历史积案化解入选全国“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典型案例。全面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建设推广“昌江县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平台”,选派22名专业法律人才担任全县91个村(居)法律顾问,实现专业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搭建县、乡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将全县划分为1个县级网格、8个乡镇网格、213个村级网格,招录256名本地大学生到全部村(居)担任专职网格员,在乡村一线充当政策“明白人”“传话筒”、矛盾纠纷“排查人”“调解人”,目前已建成职业化、专业化的网格员队伍,全县已形成“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工作格局。强化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聚焦农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及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建立“阳光乡村平台”,对农村集体“三资+三务”进行整合管理,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透明,村民可以通过手机登录“阳光乡村平台”监督“三务”情况,大大提高了村民对村“两委”干部的信任度和对村务的参与度。同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做好“阳光乡村平台”衔接,有效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昌江县将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全面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一步一个脚印把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山海黎乡花园城市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本文作者陈儒茂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