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  积极参与雨林保护

5月25日,由鹦哥岭青年生态保护志愿者主讲的科普课堂“搬”进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实验学校四年级(1)班教室,护林员符明开、王桂情受邀向孩子们分享了“独木成林”“绞杀现象”“老茎生花”等热带雨林奇特景观。

角色转换  积极参与雨林保护

来源: 新华网
2022-05-28 12: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5日,由鹦哥岭青年生态保护志愿者主讲的科普课堂“搬”进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实验学校四年级(1)班教室,护林员符明开、王桂情受邀向孩子们分享了“独木成林”“绞杀现象”“老茎生花”等热带雨林奇特景观。“能增长孩子们的知识,也能拓宽视野,我们很期待这样的科普课堂能常态化走进校园。”该校团委书记李颖点赞道。

从原本依靠采伐、狩猎谋生的村民,到守护山林的护林员,并成为乐于参加各种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在符惠全、符明开、王桂情角色转变的背后,离不开这一“青春力量”的影响——自2007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大学生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他们陆续来到偏远的海南鹦哥岭从事生态科研工作,这片沉寂多时的热带雨林自此也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当时,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生态科研人员、护林员乃至生活在鹦哥岭片区的每一名村民,都成为生态保护工作团队的志愿者。”受访中,自2007年起陆续落户鹦哥岭的数名生态科研工作人员回忆起那些年的奋斗历程时,总是很有感慨。在他们看来,这10多年来,正是在鹦哥岭团队精神感召下,吸引了米红旭、周薇等“80后”“90后”大学生落户鹦哥岭开展生态科研工作,护林员数量也已增至400多名,为更好地保护海南热带雨林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懂雨林

才能更好地保护

雨林万物,一花、一草、一飞禽、一走兽,不尽相同,各有由来,该如何保护?又该让更多的人来读懂它们呢?

正是在这一批年轻的生态科研人员动员与传帮带下,10多年来,生长在鹦哥岭山脚下的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鹦哥岭青年生态保护志愿者团队。

2011年,那年刚满22岁的白沙南开乡小伙符惠全成为鹦哥岭护林员,一晃10年过去了,他现已逐渐成长为鹦哥岭护林员里的“骨干”,不仅管理着南开站3个护林员小组,还担任着鹦哥岭多套图鉴编委、摄影以及数所学校的雨林课堂讲解员。无独有偶,比他还早2年当上护林员的黎族小伙王阳,已习惯于将平时收集的植物树叶等整理保存制成标本,并标明植物特征、分布地信息等;数年下来,王阳手中积累的植物标本越来越丰富,这也为鹦哥岭生态科研及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料。

近年来,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加速推进,符惠全、王阳等一批批年轻的护林员,在做好巡山护林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让当地居民及游客更好地读懂与保护热带雨林这一“生态富矿”。不止于此。自2012年以来,鹦哥岭团队每年还面向全国招募大学生开展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省内外招募中小学生到鹦哥岭开展研学活动,并配合相关部门编撰出版了《鹦哥岭兰科植物图鉴》《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科普读物,在摸索中建立并不断完善鹦哥岭的生态“档案册”。同时,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分赴白沙、五指山、琼中、乐东等市县的学校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让藏匿在鹦哥岭雨林深处的一隅隅秘境与生机,慢慢地呈现在众人的眼前。

一晃已15年时间,当无人航拍机在鹦哥岭半空缓缓升起,画面里,这片热带雨林叠翠如初,令人神往,而在历经岁月磨练后,在鹦哥岭奋斗的那些青年生态保护志愿者们也愈显稳健与自信。(记者 曾毓慧)

(曾毓慧)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