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发布第十三批制度创新案例

海南自贸港发布第十三批制度创新案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7-05 20: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5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十三批7项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涉及耕地保护、医药价格引导、物流分离监管、国际商事纠纷调解等方面。

一、构建耕地“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四位一体保护制度

率先出台《海南省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管理办法》,承接国家授权海南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审批权限,规范调整补划程序。

率先构建耕地保护利益调剂补偿机制,以市县为基本单位,在一个规划期内(15年),调整减少建设用地指标和调整增加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指标的市县支付易地调剂补偿费用。

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建立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园区补充耕地省级统筹制度,有力保障了省重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园区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创新政策和管理机制,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范围从农村拓展到垦区,赋予农垦集团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主体、指标交易主体地位,快速扩充全省补充耕地指标储备库。

有力保护了耕地“数量”,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海南1072万亩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909万亩的任务。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2020年,完成补充耕地项目备案21个,新增耕地数量9071.95亩,水田面积4079.55亩、粮食产能819.62万公斤。显著增加了经济发展“效益”,2020年,通过省级交易平台交易补偿耕地指标1429.5亩、水田面积1275亩,实现成交金额5.33亿元。明显提升了土地“生态”功能,构建了全域生态宜居与集约高效的土地生态保护新格局。

二、医药招采价格引导机制

首创医药招采和价格监测机制,率先推出《海南省医药招采和价格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参与本省集中采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监测管理进行规范。

率先利用全国和本省医药价格大数据,联动全国挂网价作为参考并引入预警机制,对全省挂网药品、医用耗材设定红黄绿线和红黄灯预警,凡属于在海南交易的直接挂网的药品、医用耗材,当医药企业挂网售价或医疗机构采购价格高于设定的价格红黄线时,推送红、黄灯预警。

将医药招采积分考核机制与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匹配国家信用评价制度,通过企业报告和采购平台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全面、完整规范地采集医药企业失信行为信息,建立起适合海南实际的操作规范、裁量基准和失信事项目录清单。

截至今年4月底,共产生价格预警信息19090条、异常行为预警信息6036条,主动申请降价的医药品种达244个,平均降幅37.43%,最高降幅92.88%,节约采购资金千万元以上。如某三甲医院,原来采购同款抗癌药只采购价格高的,议价主动性不强,监测预警后,药品采购单价均降到全省平均采购价以下,全省患者的用药负担明显降低。

三、保税港区物流分离监管

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内对货物进出洋浦保税港区实施“点对点直转”监管,破解货物(试行危险化学品)申报入区后又需出区结转到下游企业,安全管理风险较大,运输成本较高的难题。

打造全链条闭环式联合监管机制,实施以企业为单元的监管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适时对碰,并开展定期抽查,对涉嫌违法违规企业立即暂停参与试点资格。

2020年12月9日,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关对“海南炼化”生产的1000吨对二甲苯顺利完成首单“点对点直转”业务,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7万吨对二甲苯完成“点对点直转”业务,降低企业物流费用300万元以上。

四、境外船舶移籍“一事联办”

首创中央驻琼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间深度融合开展政务服务。成立由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海南海事局、海口海关、中国船级社海南分社等相关单位组成的专班工作小组,使审批工作提前衔接、无缝对接。

首创跨部门联合审批机制。将进口船舶技术勘验、机电产品进口许可、“零关税”企业备案等系列手续,由串联审批变为同步办理、并联审批。

率先推行船舶注册登记“不见面审批”。通过远程视频验证、邮寄申请材料和邮送证书等手段,实现船舶登记“不见面审批”。

推行境外船舶移籍“一事联办”后,境外船舶移籍注册登记从完成进口、登记手续到重新投入营运,原来至少要耗时100多个工作日,制度创新后,大幅压缩至不超过8个工作日,效率提升逾90%。

五、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

创建国际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三位一体”对接机制。依托海南第一涉外民商事法庭,不断完善国际商事纠纷案件集中审判机制,集中审理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吸纳境内外仲裁机构、调解机构进驻法庭,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创新推行调解前置、诉前调解免收案件审理费制度。纠纷诉至法院后,立案前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由法官调解或委托商事调解机构调解,调解达成后即可出具调解书予以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并免收案件受理费。

建立撤销仲裁前与仲裁机构会商制度。对当事人提起的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合议庭经审查认为该仲裁裁决确有错误的,及时召集仲裁院负责人、仲裁庭召开沟通会议,指出仲裁裁决存在的问题,推动仲裁庭同意重新仲裁。

目前通过“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委托调解国内外案件共328件,调解成功104件,调解前置成功案件37件,免除案件受理费17万余元。通过调解(含和解撤诉)结案的案件184件,调撤率达57.68%(扣除不能调解的仲裁司法审查、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等案件);通过判决结案的案件上诉率仅4.58%,无一案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执行结案率高达75.5%。

六、链上化、一体化、智能化财政电子票据“区块链”管理

出台《海南省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率先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财政电子票据的申领、开具、流转、报销、查验、存储等全业务流程。

打破省、市县、乡镇、村四级民生领域数据壁垒,打通了相关方的50多个系统业务平台,将医保、卫健、税务、档案、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链”成一张网,把业务覆盖到全票种。目前,海南已接入省级、市县级2352家单位。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了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用票单位、全行业领域和全票种的省级财政电子票据服务系统。

打造“网上申办、链上开票、链上流转、存证上链”的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应用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智能化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业务管理机制。截至4月10日,全省链上开票量达到837.14万张,开票金额95.88亿元,3个月的开票量超过去年全年。

七、乡村振兴“外事直通车”

首创统筹集成央地外交外事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新机制。加大博鳌亚洲论坛利用机制集成创新,建立央地协调、市县协同、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每年积极推动乡村主题活动纳入国家层面的中方联席会议,贯通上下,率先在全国开通央地、部门服务市县乡村发展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外事直通车”。

在全国首创美丽乡村“国际会客厅”。先后在琼海打造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留客村、排港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突破传统外交外事会晤、宴请等模式和惯例,开展高规格的“田园外事”活动,在美丽山水田园间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集约、高效招商引资,使传统乡村成为“国际会客厅”。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会和2021年会期间,海南省领导在“美丽乡村会客厅”通过茶叙、田园漫步等形式,与微软、三星、强生、阿斯利康和中粮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累计开展50余场“一对一”商务洽谈活动,促成中粮码头仓储加工一体化项目、阿斯利康海南智慧医院、中法医学康复中心、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和阿布扎比金融创新等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实现“外事活动+地方发展+农民增收”的三方共赢。

据了解,三年多来,海南共发布13批123项制度创新案例,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完善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