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企业政策需求”座谈会在海口召开

“自由贸易港企业政策需求”座谈会在海口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02 08: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6月1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南海研究院在海南海口共同举办以“自由贸易港企业政策需求”为主题的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海南省相关机构和企业家代表60余人,围绕“原产地政策创新”“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需求”“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市场流量太少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重要原因在于政策落地效果有限。他提出了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三个问题,并提出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

第一,在尚未“封关”的前提下,相关的政策有没有条件落地?他认为,“一线”有序放开是“封关”的重要前提,在现有的监管条件下,扩大企业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适用范围是有可能的,因此要充分估计尽快实现“一线”放开的迫切性与战略性,在“一线”逐步放开中形成“二线”管住、管好的各项软硬件条件,

第二,在疫情严重冲击下,建立区域性市场有没有可能实现突破?他建议,在海南建立面向东盟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出口基地;依托特殊的开放政策,建立面向东盟的各类交易市场;创造条件筹建区域性金融市场。

第三,在各方高度关注政策走势的背景下,如何将《总体方案》中的重要政策具体化?一是出台《出口加工增值30%的货物免关税政策实施细则》;二是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具体化;三是出台吸引区域性总部企业集聚海南的专项政策;四是将各类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具体化。此外,要以专业、高效、便利为目标构建企业服务体系。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认为,目前海南“走出去”的企业数量少、项目小、投资领域分散等问题突出。建议:一是用好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免征所得税政策,吸引国内企业经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产业链布局;二是积极面向国内企业和总部型企业推广,吸引其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注重“走出去”企业整合,如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对外投资等;四是谋划推动在海外建立产业基地或者是合作园区;五是政府应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配套服务,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政府间协调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钢建议,海南相关的企业应该详细了解相关的制度获得程序,选择适用证明自身的原产地程序,利用规则更好地发展自己。尤其是要加强RCEP原产地规则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衔接。

毕马威政府及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喻莺建议,围绕海南鼓励类产业目录进一步打造培育外相型经济和吸引集聚相关企业。一是识别海南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置;二是抓住RCEP时间窗口期,使得更多企业从自由贸易港政策中获利;三是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

海口海关一级巡视员、海口海关学会副会长童淑敏认为,充分利用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及配套政策,海南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研究员朱华友认为,海南应尽快形成零关税、加工增值免关税及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叠加效应,这需要加快明确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标准规则,并以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世杰建议,海南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打造RCEP协定下贸易自由化先行先试区。

丝路研究院(海口)首席专家、院长张湧认为,用好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一是要客观估计海南产业配套能力如何;二是相关政策是否仍然集中在11个重点园区内实行;三是要高度关注RCEP生效后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的弱化。同时,服务国家战略谋划企业“走出去”,且高度关注“走出去”企业与金融的结合,并提升对“走出去”企业的监管能力。

此外,农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企业家及省内专家学者围绕原产地政策创新、“走出去”的政策需求及服务体系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