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云买菜"潮流催生海南农产品运销新模式

“大家下单的蔬菜到了,请来小区门口领取。”3月1日9时许,在万宁市国瑞城小区大门前,万宁扶贫体验馆配送员符传良将配送车停下,通过微信群通知小区业主前来领菜。疫情终将过去,但市民的菜篮子,始终是一个民生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更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疫情之下"云买菜"潮流催生海南农产品运销新模式

来源: 海南日报
2020-03-07 13: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家下单的蔬菜到了,请来小区门口领取。”3月1日9时许,在万宁市国瑞城小区大门前,万宁扶贫体验馆配送员符传良将配送车停下,通过微信群通知小区业主前来领菜。配送车上有青椒、茄子、菜心、青菜、南瓜等家常蔬菜,也有鸡鸭鱼虾等。

居民下单,万宁扶贫体验馆接单后,再直接到农户田间地头采购……抗疫期间,居民们发现,原来买菜这件事,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方便还实惠。连日来,仅万宁国瑞城小区,一天需要配送至此的各类蔬菜、肉就达300多斤。

海南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和企业正在瞄准疫情发生后“菜篮子”市场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大力发展果蔬的田间初级加工、运输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路,减少中间环节,这种名为“绿色果蔬直供社区住户”的新模式在“线上+线下”配送体系相对完善的今天,或将改变固有的消费和销售模式,令消费者、农村菜农、企业多方受益。

契机

疫情“逼”出来的改变

“微信下单,配送上门,使购买新鲜蔬菜变得很方便。”家住国瑞城小区的钟女士是北方人,在万宁全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后,钟女士家的餐桌依然能呈上一道道来自田间地头、经过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

秘诀藏在手机里——每天晚上,钟女士会将家庭需要采购的蔬菜及生活用品发到小区微信群,群里的成员们会通过微信接龙的方式,告知万宁扶贫体验馆所有需要采买的东西。“疫情期间,小区很多人都在微信群里买菜。”钟女士说。

“我起初是因为担心去农贸市场存在被传染风险,‘逼’着自己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买菜,现在反倒习惯了这种订购模式。”家住万宁椰林湾小区的业主卢文红说,像市场上茄子售价在每斤2元到3元不等,但通过微信接龙下单,很多时候茄子才卖每斤1.5元,质量好还送上门。

万宁扶贫体验馆负责人何祺景告诉记者,通过扶贫体验馆配送到小区的蔬菜,都是他们直接从贫困户或带贫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采购的,“体验馆现与22个合作社建立了产销联系,共有120个农产品直销给消费者。因为没有中间环节,销售的价格会比市场低。”

类似的情况,在住宅小区集中的海口、三亚等地,也较为普遍。自2月11日起,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社区直销车项目拓展新业务,通过线上订、线下取的方式销售农产品。市民可通过手机下单“云买菜”,由直销车送达小区后再由市民自提。同时,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还与美团、饿了么平台合作开通外卖买菜服务功能,目前已有15家菜篮子直营门店开通了美团外卖服务,32家菜篮子直营门店开通饿了么外卖服务。

家住海口南海大道某单位小区的李琼,已经成了“云买菜”的常客。她告诉记者,过去自己很少在线上买菜,疫情发生后,小区楼下贴了“海垦优品宅配”的海报,李琼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使用,结果发现品种很多,下午3点前下单,当天可送达。“疫情过后,我希望能继续使用这些服务。毕竟如今开车去菜市场买菜,停车费跟配送费差不多,如果‘云买菜’价格实惠、品质有保障,仍会受到大家欢迎。”李琼认为。

被改变的还有菜农。“受疫情影响,前段时间收购商进不来村,我们村丰收的青瓜难寻销路,菜农只能骑车带菜到镇上卖。一上午就卖70来斤,而青瓜丰产期一天能摘几千斤,这得卖到啥时候?”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党支部书记黄家全说。

眼见瓜菜要烂在地里,黄家全只得四处求销路。很快,万宁市万城镇万福家园小区物业一名负责人拨通了黄家全的电话,为居民求购蔬菜。“一共接到了3个小区的订单,一天能卖3000斤青瓜。”黄家全说,菜农将青瓜按照批发价出售,“收购商进村来也是这个价格,2元1斤,瓜农也不吃亏。为了方便结算,我们就把青瓜装成5斤1袋,通过微信收取资金。”

类似的场景在万宁市内多个小区出现。万宁市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刘名忠介绍,防控疫情期间,万宁全市各村、各小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不仅消费者不愿出门,农户也很难出村,“但农产品销售延误不得,绿色果蔬直供社区住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和带贫合作社解决销售难题。”

发展

省内各地商家纷纷进场

绿色果蔬直供社区住户,不仅方便了消费者、农户,商家也尝到了甜头,嗅到了新商机。

“海垦优品宅配大部分的蔬菜等产品,都来自于城市周边的农户,肉禽也来自定点厂,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比平时市场要优惠,在让利的同时,企业还有利润空间。”海垦国际常务副总经理顾止语对记者说。

“海垦优品宅配”是海垦国际下属企业开拓城市网上菜篮子的试点之一。2月14日上线,目前仅布点在海垦路绿海大厦、凤翔东路江畔人家,负责经营两个点覆盖的周边5公里区域。“别看规模小,因为减少了中间商、少了摊位费,运营半个月,核算下来,公司依然有利润,这大大增强了我们‘入行’的信心。”顾止语说。

其中,在抗疫情期间,各大超市也是纷纷加大了网络销售力度。大润发超市与支付宝“淘鲜达”合作,消费者在手机上下单,超市会安排配送。在全省各地,商家也纷纷推动各种便捷的“云买菜”模式。

“万宁扶贫体验馆正致力于构建一条专业的扶贫农产品产销链条,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或许,这次疫情将更加快速地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改变农民蔬菜进城的模式。”何祺景说,通过线上平台接订单,让本地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打破了空间限制,而配送上门的精准服务,则进一步增强本地居民的消费黏度。如今,该馆每一万单中就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选择送货上门而非自提,而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没有消费者选择到馆自提。

何祺景把这些变化部分归功于物流配送的发展,“近年来,各地特别是市县物流配送的快速发展,使市民的消费习惯、需求有了新变化。比如前几年万城镇外卖小哥的身影还很少见,如今街上经常看到外卖小哥穿梭。有需求意味着有市场前景,我们企业干劲也足。”

声音

模式创新还是权宜之计?

疫情终将过去,但市民的菜篮子,始终是一个民生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更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农民的果蔬直供社区,喊了很多年,但是因为进城后涉及城市管理问题,操作起来难度大。如今各类网络配送平台的兴起,为果蔬进直供社区、进市民家门提供了发展机遇。”顾止语表示,海垦国际正在谋划布局,布点仓配中心,打造“指尖上的农超”,这对于一些单身的都市白领、工作较为忙碌的双职工家庭,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绿色果蔬直供社区住户,这一模式对拉动农产品的销售意义重大。”万宁市供销合作联社主任黄新介绍,万宁农产品销售仍以收购商进村开展线下收购为主,而农户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加上产量、规模小,往往承担较大滞销风险。

然而,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供餐桌或者网络超市的产销链条,能够有力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黄新表示,绿色果蔬直供社区住户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的菜价,“因为省略了绝大多数中间环节,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不过,市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市场从培育走向成熟,需要一个过程。

“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5G时代的到来,服务业的竞争与革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市民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进而带来商业格局的调整,这是大势所趋。”海口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必将会让消费者受益,但试水“网上农超”的企业也不能盲目蜂拥而上,要考虑蔬菜、肉禽产品的配送瓶颈,包括仓配中心的建设问题,可能会涉及到一级、二级仓配中心的布局,“只有真正把价格降下来,让利于民,才能赢得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站在政府角度,仓配中心的布点对城市的规划,特别是老城区的规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投资的一级仓配中心可选择在郊区,但二级配送中心要考虑配送的服务范围,缩短配送时间。同时,“网上农超”的产品安全问题,检验检测如何实施、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等问题的出现,必将倒逼政府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海南日报万城3月6日电)

(袁宇 李关平)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