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海南回访:打造深海研发基地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海所时,与李保生和杨天梁等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并勉励海南科研工作者:“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总书记考察海南回访:打造深海研发基地

2019-04-08 10: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3日,停放在深海所工程实验室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准备下一次科考任务。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4月3日,停放在深海所工程实验室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在准备下一次科考任务。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南海回响

——回访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海南走过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发基地 加快发展深海科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习近平

海南日报三亚4月7日电 (记者 孙婧 黄媛艳)“这一年我们更拼了!”近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资深潜航员李保生和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所长杨天梁都难掩激动。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海所时,与李保生和杨天梁等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并勉励海南科研工作者:“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由深海所牵头的规模宏大的中国科学院“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专项,从去年4月12日起酝酿,仅用半年时间完成立项;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西南印度洋热液科考圆满完成,科考工作屡摘硕果;海南卫星星座项目加快研制,并将于今年内择机发射,夯实“一带一路”商业航天合作基础……

探秘深海 志向深蓝

“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被誉为我国挺进深海的“大国重器”之一。作为驾驶它的潜航员之一,李保生与其有着太多的故事。

去年4月12日,站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前,李保生第一次成为镜头的焦点。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海所工程实验室,在察看各种深海深潜高技术装备并听取汇报情况后,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和潜航员们交流。

“总书记对潜航员等一线科研工作者很关心,询问了我们潜航员的选拔流程、海下作业感受等。”李保生说,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海洋科技的重视,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只能更拼!

最近一次的西南印度洋热液科学考察(TS10航次)历时121天,其中70多天的实际作业时间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一共下潜62次。

“潜航员平均每次下潜8小时以上,潜器回收甲板充电的4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抓紧时间休息,然后再继续下潜。”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李保生等潜航员们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一系列新纪录:两天三潜、四天六潜……并从印度洋海底3个热液区,带回了大量海底热液活动视像资料及丰富的热液流体和生物样品等,为研究现代海底热液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同样收获丰富的,还有历时54天的第三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TS09航次)任务。这次任务中,全海深浮力材料、固态锂电池、镁海水燃料电池、全海深陶瓷耐压舱高清摄像系统等国产装备顺利通过马里亚纳海沟的考验。“这标志着我国国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研人员可以在深海深渊领域开展全方位的装备海试和科考,也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深海所工程技术部副研究员陈俊说。

据介绍,深海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深渊样品的研究,已在国际地球化学顶级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和生物学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上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为世界海洋科研和环保事业贡献了海南科研人的力量。

“这一年,深海所再次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总书记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海科技事业给予的强大支持,非常鼓舞人心,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志向深蓝。” 深海所办公室主任发强说。

做精科技 产研结合

拼在一线,成为海南深海科研人这一年来的工作写照。

担任深海所深海科学研究部副主任的杜梦然这一年来异常忙碌,她参与立项工作的“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A类先导专项,就是该所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争当新时代国家深海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具体行动之一。

“为攻克制约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专项采取陆海统筹、打破界限、开放竞争的组织形式,协调多单位合作,促进参与专项研发任务的院内外高新技术单位进入新时代国家深海科技发展的主战场。”杜梦然透露,同类项目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立项,而该项目仅用时半年。

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该项目于2018年11月7日启动后,计划5年内投入经费10亿元,联合国内58家涉海科研机构、1500名科研人员的力量,预期将产生不少于50项深海科技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深海高技术装备和产业发展,在未来占据竞争优势。

“我们在深海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产研结合,将打造深海科技共享开放平台。”深海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阳宁透露,该所将携手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做精深海产业,今年6月有望开展首次科技招商,推动深海着陆器等一批先进设备的产业化应用。而深海所规划在三亚南山港建设的科考码头也将对外开放,作为全国涉海科研机构都能使用的公共码头和深海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

产研结合,也反过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杨天梁这一年感慨颇多。

“在海南做空间科技,几乎是从零起步,但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关于空间科技创新的指示,给大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这方面是责无旁贷的践行主体。”杨天梁说,基于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平台打造海南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并围绕海南卫星星座项目的建设推动海南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这两项重点工作如今成效初显。

截至目前,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入园企业73家。海南卫星星座项目建设提速,“海南一号”4颗光学卫星已进入正样总装和综合测试研制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出厂并择机发射;“三亚一号”两颗高光谱卫星和“三沙一号”两颗雷达卫星也已启动研制,进度比预期提前了一年!

矢志创新 发力海空

“工作节奏一年比一年快,但工作环境一级棒。”夜色已暗,深海所的工程实验室里,年过六旬的深海工程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凯西仍在专心测试一架电视抓斗采矿车。这位来自美国的工程师,每周主动只休半天,拼劲一点不输年轻人。

落实海南省“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深海所多渠道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才。目前所里有6名外籍科研人员,还有不少年轻的杰出人才加入科研队伍。“所里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比超过八成,2019年科技人员队伍还将大幅度增加。”阳宁说。

这一年来,深海所积极优化科研环境,为人才谋事创业提供施展的舞台。比如,“深海极端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通过筹建验收,拥有可视高压反应腔及光谱分析技术平台、金刚石压腔技术平台等,代表了目前国际前沿水平;推进深海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探索与海南共建“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与企业共建深海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等。种种举措,旨在吸引更多具有高科技研发实力的机构进入深海领域,推进大型深海科技装备和核心技术向海南聚集。

“海南具备开展海洋和航天科研的独特优势,加强创新协作可积蓄发展力量。”杨天梁近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在整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三家科研机构力量组建而成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里,他是其海南研究院的执行院长。

“三家科研机构的顶尖团队和科研资源向海南倾斜,有效推动海南卫星星座项目建设提速,空间信息服务和商业航天服务辐射至东南亚的步伐有望加快。”对于未来发展,杨天梁信心满满。

踏实拓路科技事业,矢志创新不负重托。海南科技人,正奋进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在大海之下、苍穹之间镌刻属于琼岛的印记。

(孙婧 黄媛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