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海南记忆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从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立足海南实际,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海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推动海南经济特区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今起开设“改革开放40年·海南记忆”专栏,通过部分有代表性的亲历者、见证者的讲述,重温海南在改革开放中的关键节点、典型事件、热点新闻,展示海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1980年,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在京召开,这历时十余天的会议专题研究了如何加快海南岛经济建设发展问题——
海南岛的开放是这样开始的
-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实习生 余梦月
“海南岛在哪里”“海南岛怎么走”“去海南岛的船票你买到了吗”……
1983年4月初,著名的“中央11号文件”——《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发(1983)11号】正式印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南岛一夜之间成为了热门考察投资目的地。
“可以说,‘中央11号文件’掀起了第一波‘海南热’。通往海南的汽车、轮船、飞机一再增加班次,操着各地口音的投资者纷至沓来,把手抄的或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中央11号文件’翻得起了毛边儿。”现年76岁、时任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原省文体厅副厅长的陈克勤多年潜心研究海南开发建设历史。在他看来,早在1988年正式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1980年前后的海南就已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海南既是国防建设的前哨,又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海南岛孤悬海外,一直以来将“加强防卫,巩固海南”作为建岛方针。也就是说,最初建设海南的意义,就是筑牢国防前哨。相对而言,海南在经济建设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这样的建岛方针,直到1978年才发生转变。
陈克勤所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南建省》一书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当时,习仲勋刚刚就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广东后不久,习仲勋就发现,中央和广东对海南“管得太死”。于是,他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专门请示海南开发建设问题。
邓小平对海南岛的情况是熟悉的。邓小平纪念网发布的《邓小平到海南岛视察工作》一文有所记载:1960年春节,邓小平就到过海南,沿着三亚、万宁、琼海、海口,把海南看了一遍。这次的海南之行,让邓小平对海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强调要把海南岛好好地开发起来。
这样的历史渊源,让邓小平对习仲勋及广东省委关于“海南既是国防建设的前哨,又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的看法表示认可。从那时起,海南开发建设问题正式摆上中央和广东省委的议事日程。
“中央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把海南放到了战略全局中去考虑”
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国务院和广东省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次历时十余天的会议,专题研究了如何加快海南岛经济建设发展问题,并形成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国发(1980)202号】下发全国。
“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有关海南岛如何搞好开发和搞活经济的会议,下发的第一份有关海南的中央红头文件。”陈克勤认为,这次会议和这个文件的意义之重大,不在于中央给了海南什么政策,而在于中央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把海南放到了战略全局中去考虑。
这次会议精神和《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在广东和海南得到了广泛的宣传。1980年9月12日,《海南日报》还发表了题为《贯彻新方针,迈开新步伐》的社论,号召全岛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搞活的步伐,加速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新的建岛方针打消了全岛人民原来存在的各种顾虑——干部敢于抓生产、抓经济了,群众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愿望和热情也被释放了出来。
“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在说:趁着政策好,赶快赚钱!”陈克勤回忆,当时,动作最快最大的是农村和农业,除了粮食、蔗糖、橡胶这“老三样”,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都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农民们还积极种植冬季瓜果蔬菜,利用滩涂浅海养殖鱼虾,各种公司、专业户、协作户、联合体应运而生,这在一两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碰都不敢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南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曾经作为某高炮连驻地的山头被改建成鹿回头公园;曾经作为军事前沿的三亚湾被改建成“椰梦长廊”……海南岛处处呈现出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过去人们把海南视作‘流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视作‘开放岛’”
海南经济建设初见成效,而中央“搞活海南”的步伐没有停止。
根据《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第二卷)》记载:1982年1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受国务院委托,在广州就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召开座谈会,提出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这次座谈会后,国务院组织了由8个部委组成的工作组到海南考察;中央先后3次召集国务院有关部委、广东和海南的负责人,商讨加快海南开发建设的方针政策。”陈克勤说,前文提到的“中央11号文件”就是在这样充分、扎实的调研基础上产生的。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钟业昌等专家在课题《一国两制三体——海南经济体制构建的新思维》中考证过这段历史:“中央11号文件”明确提出海南岛要“以对外开放促进内部开发”,并在8个方面给予海南岛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由于海南岛不是经济特区,而“中央11号文件”给予的政策在某些方面比深圳等特区还要特殊,因此,当时海南岛有“不是特区的特区”之称。
“我还记得,‘中央11号文件’印发后的一个月里,来海南的外商多达20批次80多人,而在此之前,平均一年只有四五批次十数人。”陈克勤认为,这就是中央所给政策的“威力”,“当时有位大学生讲,过去人们把海南视作‘流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视作‘开放岛’,一字之差,相差万里。海南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前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也正是从那时起,海南这辆列车驶上了开发建设的“快车道”——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海南行政区新的建置,设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朝气蓬勃的海南,大步迈进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海南日报海口11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