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   本网专稿

海南建省办特区经济发展三十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4-02 09:33:35
分享

作者:李仁君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断言“海南岛好好地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作为新中国第三十一个省份,也是唯一的特区省,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挂牌成立。三十年风雨,海南省已至而立之年。海南当初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现在也是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新时代致力于建设美好新海南。

一、改革开放为海南建省办特区提供了高规格与高起点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的决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3天后,海南省委、省政府举行了挂牌仪式。

海南省的设立正值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继1980年以来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海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它承载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希望和使命重任乘势而上。作为后起之秀,改革开放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高规格和高起点。

1988年8、9月间召开的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共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海南特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总目标,提出实现战略总目标的途径、方法和任务,以法定形式对海南特区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基础上,当时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经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方向,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例如,1988年8月,省政府颁布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简称“三十条”),“三十条”实际上是实行更加开放的自由企业制度,取消对企业经营范围的不合理限制。“三十条”的颁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经贸的发展。

1988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相关规定》,确定了针对国内外投资者贸易往来和合作建设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对外贸易。在政策与地理位置的双重优势下,1987年和1988年海南省出口创汇成倍增长。

同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走出国门,积极建立与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这些举措对海南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影响。由于受到1989年学潮风波的影响,海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当时都未能继续贯彻下去。

二、“一省两地”战略为海南迷途知返指明方向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各地纷纷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一度沉寂下来的海南也重新活跃起来,但是从1992年起,房地产业疯狂发展,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92年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房地产而来,而在海口市则更是高达60%以上。1993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度投机给海南的地产和金融业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

1993年7月,省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1994年2月,海南省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再次肯定了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设施服务,要靠全社会其它行业的支持,在当时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旅游业很难发挥出龙头作用。

1996年2月10日,在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在前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纲要》正式提出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三、非典以后恢复性增长成就海南模式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海南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为海南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一)“无疫岛”的品牌效应奠定了海南的生态优势

海南与“非典”疫发区的广东毗邻,但全体海南人民严防死守的抗“非典”大获全胜,在“非典”肆虐期间,整个海南岛无一病例出现,从而获得了“无疫岛”的品牌效应。

海南度过“非典”之后的发展气势如虹:在国内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历年来少有的力度扶持农业发展;相继开工和投产一批大项目,成功引进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重组盘活国有经济存量;粤海铁路通道全线通车运营、航权开放试点工作扎扎实实展开;世界小姐大赛、博鳌亚洲论坛、海内外华人友好商会2004年度会员大会等的相继召开;海南启动“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首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去……

(二)“三不双大”对“一省两地”进一步补充完善

2003年12月,“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明确了重点任务。2004年8月,《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正式提出,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同时提出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2006年12月,卫留成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全面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布局,严格控制污染,决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在以上基础上,2006年海南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跨越,即地区GDP突破千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的“双突破”。从此,“三不双大”政策正式成为海南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并被称不同于“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海南模式”。

(三)由“三不双大”再到“两大一高”

2006年12月,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根据中央领导批示提出,要“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4月,时任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省五次党代会上表示,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需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海南特区在体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要有新举措,在艰苦创业上要有新作为,在抢抓机遇上有要新成效。

2008年7月在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列确定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中多了“高科技支撑”一词,“高科技支撑”意味着海南今后的产业发展思路,不仅需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还需要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高科技产业。

四、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数据显示,建省之初,海南省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为解决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格局不健全的状况,海南对产业结构开始了全方位的调整。主要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在2006至2010这五年间,海南产业政策倾向于努力提高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007年,海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传来喜讯,海南省首次实现第二产业比重全年超过第一产业。同年,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多3.19亿元。其后,海南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能源汽车、远洋船舶制造、深海机械制造等一系列新型装配制造业陆续上马,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和设备都打上了海南的烙印。与此同时,海南省还与中国社科院、华为、科大讯飞、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为高端装配制造及信息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第三产业龙头地位凸显

2010年以后海南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地位快速凸显。2011年以来,海南省从“点、线、面”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快速培育起了海洋旅游、乡村旅游、黎苗文化特色游等多条线路。2012年之后,海南陆续出台了金融、游艇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和发展、免签证团服务管理等有关服务业配套政策和措施;房地产业、软件信息业、非公经济发展的10项政策措施相继落地;2015年之后,会展业、大数据产业、互联网产业更是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三)新时期海南重点打造12大产业强化实体经济

2015年海南省确定了包括旅游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和教育文化体育产业在内的重点发展的12大产业。为推动12大产业,实行了注册官独立核准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并且规范了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近11万家。根据省政府发布的数据,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44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十二大重点产业增速快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12个重点产业增加值为3291.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1%,占GDP比重为73.8%。

五、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给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明显成效。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七年间迈上两个千亿台阶,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179美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1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4125.4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8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17元、12902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始终坚持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高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十二大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顺利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设立旅游法庭、旅游警察,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从2012年的3320.4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6745万人次。随着旅游消费进入大众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旅游消费有力的推动旅游总收入的增加,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379.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12亿元,年均增长达15.4%,2017年入境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多措并举推动入境游客增速高于国内游客增速,旅游收入增速高于旅游人次增速,旅游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也推动着金融服务行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以及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会展、现代物流、文体等现代服务业,海洋、医药、低碳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凸显的是祖国最南端宝岛如珍珠般璀璨的价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三十年扬帆再起航,万众向往,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共同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