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51岁的育种专家周晓东拥有一所离海滨只有6分钟步程的房子。他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为发明的每种新农作物,都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他用他特有的方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尽管2007年,周晓东就因发明高产小麦登上《人民日报》,家中藏有3万多种小麦种质资源,人称“粮痴”“种痴”;但近3年时间,“粮痴”却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他先后去了三沙20多次,为岛上的驻防战士送去自己研制的新鲜粮食、蔬菜以及海水淡化设备。在海上,他曾多次历险,回三亚途中,遭遇风浪颈椎骨折险些瘫痪。
从黑龙江到海南岛,迢迢万里;从“粮痴”到如今三沙官兵口中的“大米叔叔”,辗转十年。周晓东向记者讲述他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已到知天命之年,周晓东却没有一根白头发,当过兵的他腰板挺直,身材还像20多岁的小伙子,他说自己是一个纯“乐天派”,30年来,从没为什么事犯过愁。
他爱自嘲为“种粮大户”“退伍老兵”,虽然鼓捣出不少粮食、蔬菜新品种,但却从没想过开公司、挣大钱。当天,周晓东开着电瓶车,吹着海风,优哉游哉地带着记者去看农田里的蔬菜长势。
车上,周晓东对坐在身后的记者说,他要想挣大钱,“一年能挣很多”,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年有个二三十万,一家人花足够咯。”说完,周晓东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阎肃开导他“路在脚下”
1987年11月,高中毕业的他参军入伍,并如愿分配到空军,但到了部队才知道,别说飞行员,连修飞机的资格都没有,指导员直接让他回东北,去北大荒种田。
到了北大荒已是农闲时节,周晓东整天无所事事,心里愈发放不下他的北京梦和航空梦。1988年春,田里的春苗刚刚破土,农场接到指令,著名军旅词作家、《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的作者阎肃来到北大荒体验生活。
周晓东听说阎肃是从北京来的,又是挺有名的人物,便想和阎肃套一下近乎,再通过他的关系回到北京去。而农场的领导知道“这个兵是高中生”,“也算是个文化人”,便同意他负责带着阎肃在北大荒四处采风。
没过几天,周晓东就和阎肃无话不谈。一次两人喝了酒,周晓东倾吐起心中烦恼:“他勉励我说,他以前在福建也种过地,粮食是国家的根本问题,飞行员开飞机也要吃饭,‘我以前给飞行员写过《我爱祖国蓝天》、给海军写过《水兵爱大海》,小伙子,你就要爱祖国农田,锄头也是武器,你脚下的每一垄地可都连着北京,连着党中央呢。’”
周晓东说,正是那几天和阎肃的朝夕相处,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开始感受到了手上这把锄头的含金量。此后每天,他都在农场广播播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醒来,再也没有觉得种地苦、种地累。
时至今日,周晓东的手机里还放着《满怀深情望北京》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两首老歌他30年来每天必听。
百岁奶奶留下良种
1990年,周晓东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时,他发现家门口的农田都盖了楼,已经迷上种地的周晓东去了内蒙古,承包了5000亩土地,开始种小麦。临走时,他牢记着邻居的忧虑:“这么多地都拿去盖楼,我们要吃饱饭,以后一亩地要打出两亩地的粮才行。”
来到内蒙古后,他发现当地的小麦亩产仅有三四百斤,而他选种了优质小麦,第一年的亩产就达到了800斤,当年,这位“种粮大户”的年收入就达到了200万元,一下子就完成了邻居交代的“任务”。
其实,周晓东的小麦因何高产,原因是用了奶奶留下的好种子。“我们家搞农业那可是祖传。”周晓东说,他的祖先清朝时曾在京城为官,后来被发配到沈阳附近,从那时起,家里就开始琢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不断通过自然方法培育出好的粮食种子,到了周晓东奶奶这一辈,家里存放了各种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种子,算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1949年以后,辽宁省成立农科院,还专门到周晓东家搜集种子。
挣得第一桶金后,周晓东更加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除了扩大种植面积,他开始疯狂迷上了小麦育种,到处搜集小麦种子,还通过杂交的方式培育出更多新品种。
“谁让农业是咱家祖传的呢。”周晓东至今感谢奶奶,这位老人活了105岁,而她留给周晓东最宝贵的财富,除了优良种子,还有踏实和勤勉,以及助人为乐。
“土法”水稻登上《新闻联播》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2004年底,他成功选育出了中国第一个“铁秆小麦”新品种,将黑龙江省的春小麦亩产量提高到了1000斤。而在当时,中国的春小麦亩产量最高也就500斤。
2005年夏天,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强降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唯有周晓东在克山县试验田里的150亩铁秆小麦是一株也不倒,平均亩产还突破了800斤,结果,这事被报道上了《新闻联播》。
随着媒体的报道,周晓东得了一个“麦痴”的封号,而他家存放的3万种小麦种质资源,也全部被捐给了黑龙江省农科院。
一个退伍老兵竟然鼓捣出这样的优良品种,这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为此,农业部的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三次对他的育种过程、评选过程、审定过程,生产过程进行了两年的“彻查”。
最终,农业部的结论是:“方法传统,自然选育,数据真实可靠,不足之处是育种方法过于传统简单,科技含量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周晓东的新品种小麦累计为国家增产20亿斤。周晓东则成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研究员,2013年,国家拨专项经费1800万元,任命其为首席专家,负责为期5年的《本地与外引种质资源高效结合与利用》课题研究。
2018年将种出三沙第一季水稻
早在1997年就与海南结缘,当时他培育的是水稻,在热带地区的三亚试验田里培育出水稻种子,育种之后选择优良种子回到北方试种。
从2014年至今,他先后去了三沙20多次,为岛上的官兵送上新鲜的蔬菜。为了解决岛上用水不足的问题,他还从以色列购买了一套海水淡化设备,经过他自己的一番琢磨,周晓东自己仿制了低成本的海水淡化设备,并送到了岛上,给官兵使用。
此后,他还专门从三亚带了泥土、肥料和种子,教岛上官兵就地种植蔬菜。“现在他们能吃上新鲜的辣椒、茄子、西红柿了,得口腔溃疡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周晓东还在三沙试点种植水稻,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2018年,三沙市将种出史上第一季水稻,三沙也将结束大米全部靠外运的历史。”
记者手记
豁达的“种痴”
经历了生死考验,记者面前的周晓东显得非常豁达。他至今不想开公司当老板,对于金钱也别样的洒脱。这位“种粮大户”挣了钱,却常常拿去买蔬菜、粮食,有时自己去送,繁忙时,就托三亚的渔民帮忙,将蔬菜给岛上的官兵。
在三亚,他每天耐心地看着地里的蔬菜和水稻长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初夏回到东北教学,大部分的教书收入也被他捐给了学校的贫困学生。
常年在田间地头,让周晓东深感农民的艰辛,“我挣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是中国人一定要端稳自己的饭碗。”
周晓东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听到一个农民对着电视镜头说:“最好给我们送一点种子!好恢复灾后生产”,于是他立刻向灾区捐献10万斤小麦新品种。
雅安地震刚发生,他又把一万斤大米运往灾区。
2013年8月,抚顺遭遇特大洪水,道路被冲垮,当地百姓断粮,周晓东的粮仓离灾区最近,在断电的情况下,他立刻用柴油机把库存的7.5吨储备稻种磨成大米分给了灾民。
五十而知天命。如今,对于每天开着电动车穿梭田间地头的周晓东来说,计较成败得失,远不如听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
2017年11月7日,阎肃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周晓东特地赶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他对记者说,这辈子唯一的彷徨,就是当年原本想要当空军却被下放北大荒。而阎肃老爷子的开导,让他彻彻底底转变为一个乐天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