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孝子辞职照顾病重瘫痪父母2000多个日夜

作者:李关平 来源:新华网
2017-08-22 17:28:14
分享

原题:东太农场职工子弟钟奇武照顾病重瘫痪父母2000多个日夜 一张折叠椅,就是他的床

9平方米

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堆满药品的木桌,两张小床,中间一张折叠椅,是53岁钟奇武和身患重疾的父母的唯一住所。

6年

2000多个日日夜夜,寒来暑往,东太农场南俸片区先锋队这个小房间却是最温暖的家。自2011年春节至今,钟奇武辞去海口的工作,放弃与妻女团圆,持续照料瘫痪的双亲。

一片天

面对命运捉弄,他总咬紧牙关,为不能起身的父母撑起一片天。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父母接连病倒 他回乡照料

身高1.65米,宽大的肩膀,钟奇武给人一种憨厚老实的印象。似乎没有睡上安稳觉,粗糙的脸上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如果不是因为家里的变故,现在或许他还在原来的物业公司当水电工。

时间回到2004年春天——

在海口某物业公司当维修工人的钟奇武,接到父亲钟承辉打来的电话,获悉母亲欧桂珍不幸中风,便匆忙赶到家中把母亲送到琼海市人民医院抢救,母亲的命虽保住了,但落下右侧躯体半身不遂等病症。

钟奇武一直觉得母亲欧桂珍“命苦”。母亲中年时,钟奇武的大哥因事业和爱情不顺,自杀身亡。六十多岁,她又要遭受病痛的折磨。

祸不单行,时隔不到一年,父亲钟承辉出现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的症状,送到医院被确诊为缺血性中风,致双腿严重残疾,靠轮椅行动,但生活还能勉强自理。

钟奇武和妻子隔三差五就往老家跑,轮流照顾父母,日子能勉强维持着。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春节,钟奇武父亲冠心病复发。钟奇武花光所有积蓄并东拼西凑举债,把父亲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但是父亲也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这时候,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谁来照顾瘫痪在床的双亲?“当时也曾矛盾,放弃工作家庭就少了一份收入,女儿才3岁,也需要父亲。但是看着躺在床上的父母,我的腿迈不开。”钟奇武回忆。于是,9平方米的房间里,加了一张折叠椅,那就是钟奇武的床。

“父母是天,天塌了我要顶着”

一步、两步、三步……每天清晨,钟奇武都要搀扶父亲艰难地来回走动,活络筋骨。母亲不能自己进食,咽喉萎缩,钟奇武就熬制软糯的米粥喂给她吃。这些年来,钟奇武每天为父母喂食、喂药、按摩、清洗身体……吃喝拉撒全都包下。

记者来到钟奇武家时,恰逢他给母亲喂粥。南瓜瘦肉麦片粥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小房间。他把母亲从床上抱到椅子上,一勺又一勺地吹去粥的热气,缓缓地送到母亲的嘴里,这是钟奇武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

父母作为农场退休职工,每个月有退休金和残疾补助共4000多元,其中2000元钟奇武要寄给在海口的女儿和因病不能工作的妻子。剩余2000多元,除了日常生活开支,每月还要留出买药钱800元。日子虽过得拮据,但在父母饮食营养搭配上他绝不含糊。每天,他都会早早去数公里外的石壁镇买好食材给父母。

他想出去打点零工赚钱,但家里的两个老人实在是离不开他。以前,每个月钟奇武都会骑摩托车到40多公里外的琼海市人民医院为父母取药,来回需要3个小时。这3个小时,他总是战战兢兢。由于母亲长期卧床,会经常咳,痰特别容易卡住喉咙,这时需要有人给她拍背。

近两年,由于长期劳累,钟奇武开始出现肌体运动异常等症状,一直靠药物控制。身体没有以前好了,所以这几个月他都坐班际车去给父母买药。

“父母是天,天塌了再苦再累我也要顶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孩子,晚年忍受病痛的折磨,我想陪伴他们左右,让他们过得舒适一点。” 钟奇武眼里的泪水再也忍不住。

“爸爸,你要是病了我就回来照顾你”

2000多个日日夜夜,对于躺在折叠椅上的钟奇武,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近几年,钟奇武父母身体越来越差了,情绪愈加不稳定。有时候,母亲会用仅有力气的左手拼命拍床板,一会儿狂笑,一会儿大哭。特别是晚上,母亲经常吵闹不睡觉。“她不睡,我也不能睡,她睡了,我也没多少时间睡了。” 钟奇武说,只有母亲睡觉的时候,他才挤出时间安心去买菜、做饭。

不过,只要他女儿回来,父母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好。钟奇武的女儿钟如懿今年9岁,为了让她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他没让女儿留在农场。但每次只要放超过三天的假期,妻子和女儿就会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小房子里充满温馨。谈起女儿,钟奇武脸上有了笑容。他告诉记者,女儿在学校的成绩不错。不过最让他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懂事,每次回来都帮助他一起照顾老人。“有一次女儿看到我躺在椅子上很累,就过来给我按摩。还凑到耳边说:‘爸爸,你要是病了我就回来照顾你’。”说到这里,钟奇武眼里再次泛起泪花。不过,这一次,是幸福的。

钟奇武的孝亲行为,逐渐在十里八乡传播开了。邻居吴国能告诉记者,照顾病重瘫痪的人,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更何况是经年累月。俗语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钟奇武依然乐观坚强地为父母撑起一个家,感动着身边的人,他日复一日的行动给世间的儿女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6年多相守,有多少日子,意味着就有多少艰辛。但钟奇武用一句朴实的话为他的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父母在,我们才有家”。(见习记者 欧英才 本报记者 李关平 通讯员 冯清乾)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