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落地开花过去五年迎来春天

来源:北京晨报
2017-06-18 08:50:02
分享

“过去五年,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来说,遇到了空前的机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已在中关村打拼了30多年。从中关村创立初期标志性企业的总裁,到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负责人,把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走向实际应用,就是他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过去五年,出台了各项高水平的重大政策和战略,这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里程碑”。

“政策出台历史最高密度”

上世纪80年代初,“两通两海”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旗帜性企业。朱希铎就是四通集团公司的一员,一干就是20多年。带着热情投身科技企业的他,最后成为了这家高科技企业的总裁。后来,他又先后就职微软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日资企业等。从一线退下后,朱希铎受聘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这个组织成为四代中关村企业家的集群。在此期间,协会承担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推动北京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对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放,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走向市场。

从企业家到社会组织的领导人,朱希铎一直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前后30年,对中关村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深有感悟,已经目睹了历史”。尤其是过去的五年,他感悟最深。朱希铎说,这五年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机遇和春天。

“过去从来没有过像这五年一样,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关于促进产业成果落地、促进创新驱动过,从体制到项目,从投资到人才培养等等各个角度发出过这么多高水平和大力度的重大政策和战略。”朱希铎说,比如出台“中国制造2025”,促进“互联网+”的若干规定。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中央专门有双创的若干规定。“政策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在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等工程建设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国家从大法、中法到具体的落地法,从来没有这么高密度。去年的科技‘三会’达到了顶峰,这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里程碑。”

破解成果落地瓶颈

朱希铎也坦言,作为中关村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工作者来说,这五年是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科技成果如何真正转化为应用?这个题目虽然做了很多年,但究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寻找创新,需求端从来没有过这么强烈。但实际的转化成落地效果并不理想,市场转化的成功率比较低,这是一个瓶颈。

朱希铎说:“科技成果的落地服务是一项高端题目,怎样判断成果是否具备转化条件?落地的过程谁来盯?科技成果不是甲乙双方简单交易,而是需要一个链条。”过去这几年,朱希铎把过去总结的经验用到了实际的服务当中,试图破解这一难题。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成立。北京市科协下属200多家科技学会,学会成员单位的科研机构为数众多,也是科技成果的“后备团”。

做调研,组织成果发布,到京津冀企业挖掘需要,开设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对接项目,这些都是转化中心忙碌的事情。“资源库中已汇集了3000多个科技成果,科技需求有5000多个。这些都是挖掘出来的,成果还需要精准策划和分析是否能够转化”。

朱希铎介绍说,有些成果已经“落地开花”,比如秦皇

岛的贫困县青龙县,他们组织北京的植物学、食品加工、中草药等八个专业协会到当地做了十几次调研和策划。目前已做成了板栗等三个农业示范工程。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