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给海洋生物安个“家”
热海所的工作人员在移植珊瑚。
三亚市凤凰岛,热海所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培育水箱里的珊瑚生长情况。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在投放的珊瑚礁附着基上,一些经过保护与修复得以生长的珊瑚。 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扬波大海走向深蓝”是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那片大海、那波深蓝,给予人类以丰盈馈赠的滋养,资予人类以无限可能的资源,还有需要人类倍加呵护的生态。“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根据这句诗来猜一海洋生物,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像树枝却不长花叶、像玉石又并非石头,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咏珊瑚》勾勒出了这种生物的形态特征。除此之外,珊瑚还有不少特点:像植物却是动物、在海里却喜光照、最常见也最珍贵……
“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家’。”有专家表示,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自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扩张、珊瑚礁等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时,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等,海南瞄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稳步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珊瑚宝宝”浮翠鹿城
初夏时分,海南的灼灼烈日已让人睁不开眼,但再毒辣的阳光遇水也成“绕指柔”。在三亚市凤凰岛周边海域,洒在海面上的阳光随波浪漾着晃着,透过浅海区清澈见底的海水,可以看见有的鱼宝宝在欢快嬉闹,有的鱼宝宝则围着几个约5厘米长的“珊瑚宝宝”游来游去,像小鸟眷恋着绿树。这些“珊瑚宝宝”非自然生成,而是由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热海所”)的工作团队经人工培育而得。
珊瑚礁,也称作“海洋的热带雨林”。像陆地热带雨林里生活着百鸟百兽一样,对于鱼类、贝类、海星、海胆、海参、甲壳动物等许多海洋生物来说,珊瑚礁就是“家”,它们共生共存,构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链。
热海所所长陈宏说,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生活场所,还是个物种基因库,是反映地球演变、海平面变化的指示物种,此外还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的食物来源。但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不当活动的扩张,许多海域的珊瑚数量在急剧锐减。“珊瑚减少,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意味着海洋生物失去了‘家’,就会导致海洋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下降,海洋生态平衡被打破;没有了珊瑚礁的保护,海水侵蚀也会加剧。”
保护珊瑚刻不容缓,因此陈宏和团队成员们进行人工培育珊瑚。“培育珊瑚一定要选择好的生长环境,因为珊瑚对其生长环境的反应很敏感,水温不能过高,要有一定的水流、适宜的盐度和光照等。”陈宏说,珊瑚一旦扎根就几乎不会再移动,被动地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珊瑚对海水水质和海域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不同种类珊瑚的习性和生长规律,热海所工作团队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培育珊瑚苗,并用珊瑚核培育、嫁接等8种方式进行珊瑚移植,截至目前,已在三亚、陵水等海域人工培育了6万株新生珊瑚个体。如今,不管是在培育水箱里还是浅海区,鹿角珊瑚、菊花珊瑚、柳珊瑚等各种珊瑚竞相勃勃生长。
海洋牧场初显成效
日前,在海南陵水分界洲岛旅游区,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或在沙滩上欣赏旖旎海景风光、或在海面上享受畅快娱乐项目时,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的工作人员正在海底的“海洋牧场”珊瑚保育区,仔细进行着珊瑚生长情况巡检。
正如“安家置业”,通过人工培育珊瑚、投放人工礁体及废旧渔船等方式开展珊瑚培育,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首要也是关键一步。
自2002年起至今,海南省规划建设了5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三亚双扉石人工鱼礁区、红塘湾海洋牧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得益于积极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海洋牧场、不断完善海洋牧场相关管理办法等,三亚的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其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目前海南省规划建设完整、管理及生态效益较好的海洋牧场代表。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分东西鱼礁区,东鱼礁区为公益型(即生态型)人工鱼礁区,人工进行环境改造和资源增殖放流及科学管理,能够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现代海洋牧场,恢复和增加海棠湾海洋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西鱼礁区为经营型(即开放型)人工鱼礁区,从旅游角度出发,增加海底景观,有利于融合“旅游+渔业”、渔旅结合,以海钓渔业、休闲渔业带动促进潜水观光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海南海洋牧场的建设,对改善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近海幼鱼的繁育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以三亚海洋牧场为例,据监测发现,在礁体投放几天后就开始有浮游生物聚集,礁体上有藻类附着、固着生物,且生长速度很快,几个月后几乎覆盖整个礁体表面。“底栖生物和礁体上的固着生物在礁区的生态效应更为明显,多数鱼类都以浮游生物和固着生物为食料,饵料生物丰富的水域,自然就成了鱼类栖息聚集的良好场所。另外,通过监测还发现,4个月左右,礁体上有珊瑚长出,这对三亚海域珊瑚礁的修复,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既是“家”也是“乐园”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对于鱼类等海洋生物来说,珊瑚礁、海洋牧场是“家”也是“乐园”。“由于海洋牧场的生态效应明显,使得周边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得到提升,经济价值高的大个体海洋生物渔获量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显著。”经海南大学专家定期检测,自2011年起已投放6年的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礁体上海洋生物大量附着,鱼礁区鱼类增加30%左右。
海洋牧场是海洋生物的“乐园”,也是渔民、游客们的“乐园”。“除了生态效益外,建设海洋牧场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建设海洋牧场,对于海南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废旧渔船利用、渔民转产转业、旅游开发就业、社会生活稳定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负责人举例说,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促进了三亚蜈支洲岛区域海上游钓和水下潜水观光等旅游项目的发展,旅游经济效益突出。与此同时,政府应鼓励渔民以合作的形式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发展渔家乐、海上垂钓等海上休闲活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以实现海南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民的转产转业和增收工作目标。
目前,海南省正组织实施2处人工鱼礁项目,计划投放礁体4.6万空方;建设海口东海岸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和文昌冯家湾海洋牧场示范基地2处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投放鱼虾贝藻等1000余万尾。此外,三亚、儋州、乐东、临高等市县已上报2017年度海洋牧场项目方案,各地方政府都给予配套支持,选址海域均具地方特色,项目方案已经专家评审,现正进行修改完善,待农业部审核批准后将着手动工建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