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借新技术将现“原形”
【解说】近日,记者走进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展览,探秘“华光礁1号”沉船保护实验室,近距离观看专家如何对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发现于西沙群岛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迹和遗物,是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亦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里程碑。
在“华光礁1号”沉船保护实验室内,一块块乌黑且不规则的木板静静地浸泡在100多平方米的去离子水池中。这些正是出自“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船木。
【同期】(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 包春磊)船板可能表面已经发生龟裂,有些是脱落,必须在高湿的条件下保存,我们的温度也是22度左右。高湿低温的条件对船板保护是有利的。水池的话,水是去离子水,因为船板和出水文物在海水中浸泡八百多年,内部含有很多的盐分,盐分对文物本身是有损伤的。
【解说】目前,海南省博物馆雇请的专业人员正对古船板进行3D激光扫描、拍照,这些素材将用于数字化重建,以复原“华光礁1号”沉船的原形。
【同期】(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包春磊)我们这个三维激光扫描仪,对船板进行360°无死角的扫描,把它的本体和三维尺寸进行扫描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之后对船板进行高清晰的纹理拍摄,最后结合在一起,进行后期的整理,对船板进行一个数字的虚拟复原。
【解说】据了解,“华光礁1号”船板打捞出水计511件,每件有数块船板。如要完成数字化重建,还需要对每一块船板进行高清拍摄,以记录下其纹理。
【同期】(“华光礁1号”沉船保护实验室 摄影工程师 魏文)每个角度都要把纹理采集到,后期才能够说让模型完全贴合,所以我们基本上,一个木板六个面,基本上六个面和凹的地方都要采集到。像这种规格的,一米二乘以二三十公分的木板我们需要采集一百张左右的纹理照片。
【解说】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包春磊告诉记者,船板都是不规则的,而且腐蚀严重,所以难以完成复原。只能依靠技术手段,面面俱到记录下船板,再将之还原。随着扫描工作接近尾声,“华光礁1号”有望在半年内在数字层面被构建出“前世今生”。
目前,中国国家文物局已向“华光礁1号”文物保护与修复投入了巨资。未来观众有望看到“华光礁1号”的实物复原。
【同期】(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包春磊)保护文物其实也是保护遗存文化的延续,再者我们这艘船是中国第一次远洋(考古)打捞,我们这个船属于南宋,南宋的一艘古船,距今有八百多年,它的复原保护对我们研究南宋时期或者八百多年前的船型构造,当时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再是延伸到对外贸易,有重大的意义。
黄艺 王晓斌 海口报道
推荐